我国资优生培养模式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16:26
【摘要】: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具有一些构成要素(招生选拔、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师资),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某一时期形成一定的风格特征的教学式样。本文以资优生培养模式变迁为主题,选取不同时期的案例,从培养目标、选拔方式、培养内容和师资方面进行研究,以纵向的角度考察我国资优生培养模式演变特点,并提出关于现代资优生培养模式的建议,以期对未来的资优生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通过案例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以唐宋时期为代表的我国古代资优生培养模式只是处在雏形阶段,对资优生的培养基本上是采取家长教育和个体拜师学习这样的零散式的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第二,近代出现实验性的资优生培养班,形成初步的规模,开启了探索资优生培养的大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发展比较缓慢。培养目标明确指向发展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选拔标准注意到对学生特殊才能的考察,有利于后期使其充分发展。培养内容多元化,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师资力量受到重视,强调教师的素质及教学水平。第三,进入现代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优秀人才,资优生培养贯穿大、中、小学各阶段,学校对资优生培养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多样选拔、集中办班、系统培养的模式。尽管各资优实验班的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培养内容有所差别,但培养目标层次高,引导个性发展。培养内容注重拓宽知识面,强化基础,提倡早期科研训练,实现跨越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第四,培养模式的演变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随着历史的前进,培养模式也在渐进性发展。我们可以尝试从政策、师资以及改进评价方式对现代资优生培养模式作进一步的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20
【图文】:
第5章我国资优生培养模式变迁的思考 式,根据传授内容可分两类。一类为教蒙童识字和基本知识的蒙学。另一类则是面向年龄稍长,程度较高的这类学生,为他们从事问学或学习时文、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的一些经馆、精舍等。师承私学以经馆、精舍最为有名,其形式是一些有名的学者居丁?某地讲学,四方的书生慕名而来,就学于门下。这些学者以讲学为业,他们专攻某一经或某几经,到其门下就教的学生主要为研习这些经学而来,学成后即离开。总的来说,唐代的神童,家学是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宋代的神童,师承私学足其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主要以经学为主。到了近代和现代,针对资优生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辩论会、主题班会、科普讲座。课堂教学形式采用活动课、研讨课的形式,补充课外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教学形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形式,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示、研讨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编号:277877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20
【图文】:
第5章我国资优生培养模式变迁的思考 式,根据传授内容可分两类。一类为教蒙童识字和基本知识的蒙学。另一类则是面向年龄稍长,程度较高的这类学生,为他们从事问学或学习时文、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的一些经馆、精舍等。师承私学以经馆、精舍最为有名,其形式是一些有名的学者居丁?某地讲学,四方的书生慕名而来,就学于门下。这些学者以讲学为业,他们专攻某一经或某几经,到其门下就教的学生主要为研习这些经学而来,学成后即离开。总的来说,唐代的神童,家学是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宋代的神童,师承私学足其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主要以经学为主。到了近代和现代,针对资优生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辩论会、主题班会、科普讲座。课堂教学形式采用活动课、研讨课的形式,补充课外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教学形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形式,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示、研讨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国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04期
2 熊映平;博士生培养“本土化”模式及实现途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张振国,蒋子春,李英芝,王静;我国农业高专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2002年03期
4 陈韶峰;陶行知育才学校的办学特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5 周燕;;宋代贡举中神童举对儿童的培养及入仕影响[J];兰台世界;2014年24期
6 宋红霞;杨鹏;唐飞;;少年班大学生招生改革与精英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金滢坤;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赵厚勰;“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辨[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3期
9 史秋衡;;对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Z3期
10 贺淑曼;陈锡章;;试论超常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199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78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77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