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文化的转型发展,也考验公民道德素养。公民的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平,是实现德治与法治有效结合的重要基础。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的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当代教育,还影响着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各国,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本文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入手,总结归纳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所追求的“君子人格”、“圣人人格”目标以及由“仁”、“礼”、“孝悌”、“忠恕”构成的主要内容。再根据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身教示范”、“启发诱导”、“下学而上达”基本的道德教育方法和“为仁由已”“自省自讼”“能近取譬”的道德教育途径,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理论进行思考。基于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正面思考得出,在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它的德育在先、君子人格培养、仁爱和谐等思想,都是极好的教材。它的爱国思想,操守气节,自强不息精神,都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风雨中,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值得我们在道德教育转型中借鉴应用。我们在借鉴、传承孔子道德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创新”,从而实现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转化。
【关键词】:孔子 道德教育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7
- 绪论7-11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7-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0
- 四、研究的创新点10-11
- 第一章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11-18
- 第一节“为政以德”的政治基础11-13
- 一、轻刑重德11-12
- 二、“其身正,不令而行”12-13
- 三、“节用爱民”13
- 第二节“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13-15
- 一、人性与道德教育14
- 二、“性相近”人的共同本性14-15
- 三、“习相远”道德实践的作用15
- 第三节“中庸”的方法论基础15-17
- 一、“中庸”的范畴及含义15-16
- 二、“中庸”德育实践指导方针16-17
- 本章小结17-18
- 第二章 孔子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18-29
- 第一节 孔子道德教育的人格目标18-21
- 一、以君子人格为追求的现实目标18-20
- 二、以圣人人格为理想的终极目标20-21
- 第二节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内容21-28
- 一、“仁”的教育21-23
- 二、“礼”的教育23-26
- 三、“孝悌”的教育26-27
- 四、“忠恕”的教育27-28
-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孔子道德教育方法与途径29-36
- 第一节 孔子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29-32
- 一、有教无类法29-30
- 二、因材施教法30-31
- 三、身教示范法31
- 四、启发诱导法31
- 五、下学而上达法31-32
- 第二节 孔子道德教育的途径32-35
- 一、“为仁由己”主观努力32-33
- 二、“自省自讼”改过迁善33-34
- 三、“能近取譬”就近学习34-35
-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孔子道德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36-52
- 第一节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36-43
- 一、道德教育目标启示36-39
- 二、道德教育内容启示39-41
- 三、道德教育方法启示41-43
- 第二节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现实意义43-47
- 一、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43-45
- 二、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现实意义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45-47
- 第三节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的价值47-51
- 一、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实际运用47-49
- 二、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反思49-51
-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6-5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江华;;典籍英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初探——以《论语》的六种英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郭梅;赵黎;;孔子的为师之道对现代教师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袁传璋;;子夏教衍西河地域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徐良;李慕蓉;;论“孔颜乐处”中的安贫乐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郄普;;略论孔子的性命之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张轶;;神圣的礼器比喻——以“瑚琏”意象为起点浅析孔子的礼仪观与祭祀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李萌;;《论语》中的德育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8 刘卫华;;论中国古代求诸于内的“和心”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李义敏;;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一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10 向晋怡;;孔子的教育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程平源;;儒家德性论源起考——以先秦“德”义变迁为考察对象[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3 罗江文;;从《论语》等先秦典籍看儒家诚信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白子超;;孔子中庸思想再辨析[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马德邻;;也论儒家的修身之道[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尊章;徐凌;;“不以其道得之”再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亚利;;“无友不如己者”辨析[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4年第1期[C];2014年
8 赵克平;;儒家教育伦理体系及其当代价值[A];文化建设的价值自觉——全国“文化建设与价值自觉”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张波;孙静;;中国古代体育的社会文化起源——以先秦射礼竞赛为例[A];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刘顺;;“雅言”与政教[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国文论的常与变[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4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浩;《医心方》体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隋慧诚;孔子的育人艺术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巴永贵;中西方大学校训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莉莉;从孔子教育思想思考现在的语文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米丹丹;《论语》所包含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史修竹;五味调和的审美功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李娟;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实践[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80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