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爱弥儿》教育乌托邦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7-04-03 07:18

  本文关键词:《爱弥儿》教育乌托邦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外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部恢宏著作,卢梭的《爱弥儿》在当时乃至今天的教育界都具有举足重轻的地位。目前对《爱弥儿》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卢梭儿童观的探讨;第二,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与民主;第三,关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解析及其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等。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都是以一种肯定的态度,挖掘卢梭教育思想的合理性因素,以期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有所启示。不可否认,卢梭的《爱弥儿》中的确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绝对完美的事物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卢梭的《爱弥儿》也不例外。拨开对其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讴歌的光环,我们发现,卢梭在《爱弥儿》中构成的理想王国也有对教育理想进行诸多不当超越的倾向。过分的美化《爱弥儿》中蕴含的积极教育思想无益于教学效果的改善,反而会带来盲从。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现实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教育乌托邦是建立在教育理想基础之上的,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进行的设计和规划。教育的发展过程需要乌托邦的参与,但一味地沉溺于乌托邦的泥淖却是危险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转换角度,探讨卢梭《爱弥儿》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育理想的跨越,即教育过度乌托邦化。在对其不当跨越现象进行分析之前,首先对教育理想及教育理想的限度与超越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对卢梭《爱弥儿》一书的反复研读,阐发其中过度乌托邦的表现:再次,在对其过度乌托邦的表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可能存在的后果;最后,在结语处紧密结合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对于教育理想的不当超越现象,在对卢梭《爱弥儿》的不当超越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生发出对当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理想 教育理想的限度 教育乌托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一、问题的提出10-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三、文献综述12-16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16-17
  • 第二章 过度乌托邦:教育理想的不当超越17-24
  • 第一节 教育理想—永恒的教育之魅17-19
  • 一、教育理想的内涵17
  • 二、教育理想的价值17-19
  • 第二节 教育理想的限度19-21
  • 一.教育者19-20
  • 二.受教育者20
  • 三.教育中介20-21
  • 第三节 教育的过度乌托邦是对教育理想的不当超越21-24
  • 一、适度乌托邦是教育之需21
  • 二、过度乌托邦是对教育理想的不当超越21-24
  • 第三章 《爱弥儿》教育过度乌托邦的表现24-34
  • 第一节 教育环境突出预设性24-26
  • 一、爱弥儿成长环境构设的自由化24
  • 二、爱弥儿性格养成期营造的温室化24-26
  • 第二节 教育者强调唯一性与全能性26-28
  • 一、“一对一”的独立教学26-27
  • 二、塑造集众多门类于一身的全能型教师27-28
  • 第三节 教育措施显现单一性28-31
  • 一、注重遵循发展规律,,引导的力量重视不够28-29
  • 二、重视直接经验的效用,间接经验的学习有待加强29-30
  • 三、倚重自然后果法,缺乏直接的语言说教30-31
  • 第四节 教育对象注重顺从性31-34
  • 一、程式化选定教育对象31-32
  • 二、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32-34
  • 第四章《爱弥儿》教育过度乌托邦的后果34-46
  • 第一节 教育环境的作用难以发挥34-36
  • 一、教育环境乌托邦化,学生积极适应能力的缺失34-35
  • 二、教育惩罚失当,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35-36
  • 第二节 教育者负重前行36-39
  • 一、必要的堂课缺失,教师的日常教学难以进行36-38
  • 二、教育者被赋予多重角色,面临巨大压力38-39
  • 第三节 教育措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39-43
  • 一、教育对象的发展低于预期的进度39-40
  • 二、知识积累的范围变小40-42
  • 三、教育措施的可推广性有待商榷42-43
  • 第四节 教育对象社会适应性不强43-46
  • 一、教育对象缺乏适应自身所处环境的能力43-44
  • 二、教育对象沦为社会的边缘人44-46
  • 结语:《爱弥儿》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46-49
  • 参考文献49-53
  • 附录53-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园园;;《爱弥儿》中德智体教育的心理学理论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03期

2 刘小枫;;《爱弥儿》如何“论教育”——或卢梭如何论教育“想象的学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01期

3 戴晓光;;《爱弥儿》与卢梭的自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01期

4 孙碧;;教育适应自然——卢梭《爱弥儿》导读[J];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08期

5 于伟;;公民抑或自然人——卢梭公民教育理论的前提性困境初探[J];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6 任凤芹;;教育理想的价值本然、困境及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9期

7 袁国彬;;注重习惯养成教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S2期

8 周兴国;;多元冲突中的教育理想:整合与追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王占魁;;教育理想是谁的理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期

10 房贞祥;;卢梭的教师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春玲;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理想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文昊;卢梭教育思想在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田杨;论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建徽;教育即引导[D];西南大学;2011年

4 卢珊;卢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琼;卢梭《爱弥儿》教师角色观[D];中南大学;2009年

6 王雪;适度教育惩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牛媛媛;卢梭教育思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爱弥儿》教育乌托邦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83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e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