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论批判教育学的课程知识选择

发布时间:2017-04-04 13:03

  本文关键词:论批判教育学的课程知识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批判教育学者认为学校教育中课程知识的选择不是客观中立、价值无涉的,而是政治、经济、文化、阶级、权力和意识形态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批判教育学的课程知识选择进行解读,力求对批判教育学眼中的课程知识选择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知识选择机制提供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启示。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批判教育学课程知识选择的出现进行历史性梳理。研究通过对三种重要流派——实用主义、要素主义与结构主义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回答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每个流派选择观的局限性所在,而批判教育学派从所选择的课程知识与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批判与重建则具有历史必然性。其次,对本研究的研究基点——课程知识“合法性”进行清晰化的认识。课程知识的“合法性”表现为课程知识的合意识形态性、合政治性、合社会性、合法律性以及社会公众对“合法性”课程知识的认可程度。这五个基本维度交互影响、缺一不可,它们共同为课程知识成为合法性知识奠定了基础。课程知识只有全部符合这五个维度才能成为合法性知识。第三,对批判教育学眼中的课程知识选择进行详细论述。批判教育学认为,课程知识是统治阶级的知识,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由于课程知识能够再生产其意识形态,传播其文化,最终巩固其地位,所以国家统治阶级才要对进入学校的课程知识进行严格筛选,其选择的标准是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对课程编制与审查过程进行控制,使得最终选出来的知识都是那些代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知识。最后,对批判教育学的课程知识选择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进行论述。课程知识的选择应该由国家、课程专家、教师与学生、民间教育团体等多元选择主体共同参与;建立以权力多极化为基础的课程管理框架要求实现课程知识选择标准的多样化、各种具体的权力由相应的权力主体享有并且建立相应的分权制约机制;实现选择客体的多元共生要求弱化科学知识霸权,重视人文知识、非学科知识以及口头知识的选择,只有以上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形成公平合理的课程知识选择体系。
【关键词】: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选择 批判教育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23
【目录】:
  • 中文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引言13-25
  • 1.1 问题的提出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1.2.1 关于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14-18
  • 1.2.2 关于批判教育学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18-19
  • 1.3 核心概念界定19-23
  • 1.3.1 批判教育学解读19-20
  • 1.3.2 课程知识的界定20-22
  • 1.3.3 课程知识选择的内涵22-23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23-25
  • 1.4.1 研究思路23
  • 1.4.2 研究方法23-25
  • 第二章 批判教育学课程知识选择的历史性出现25-30
  • 2.1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5-28
  • 2.1.1 实用主义的课程知识选择25-26
  • 2.1.2 要素主义的课程知识选择26-27
  • 2.1.3 结构主义的课程知识选择27-28
  • 2.2 “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8-30
  • 第三章 批判教育学课程知识选择的理论基点-----课程知识“合法性”30-33
  • 3.1 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内涵30-31
  • 3.2 审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基本维度31-33
  • 3.2.1 课程知识的合意识形态性31
  • 3.2.2 课程知识的合政治性31
  • 3.2.3 课程知识的合社会性31
  • 3.2.4 课程知识的合法律性31-32
  • 3.2.5 社会公众对“合法性”课程知识的认可程度32-33
  • 第四章 批判教育学课程知识选择的主要内容33-43
  • 4.1 课程知识是谁的知识33-34
  • 4.2 为什么要选择课程知识34-35
  • 4.2.1 课程知识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34
  • 4.2.2 课程知识能够再生产其意识形态34
  • 4.2.3 课程知识能够传播其文化34
  • 4.2.4 课程知识能够巩固其地位34-35
  • 4.3 课程知识由谁选择35-37
  • 4.3.1 国家35-36
  • 4.3.2 地方36
  • 4.3.3 学校36-37
  • 4.4 如何选择课程知识37-40
  • 4.4.1 课程知识的选择标准37-38
  • 4.4.2 课程知识的选择过程38-40
  • 4.5 选择哪些课程知识40-43
  • 第五章 批判教育学课程知识选择的启示43-49
  • 5.1 建立课程知识多元选择主体43-45
  • 5.1.1 保障国家处于课程知识选择的主导地位43
  • 5.1.2 保证课程专家发挥专业能力43-44
  • 5.1.3 实现教师与学生实质性参与44-45
  • 5.1.4 发展民间教育组织团体45
  • 5.2 建立以权力多极化为基础的课程管理框架45-46
  • 5.2.1 课程知识选择标准多样化45-46
  • 5.2.2 课程权力所有具体化46
  • 5.2.3 课程管理机制分权制约46
  • 5.3 实现选择客体的多元共生46-49
  • 5.3.1 弱化科学知识霸权,注重人文知识的选择47
  • 5.3.2 重视非学科知识的选择47-48
  • 5.3.3 正视口头表达知识的纳入48-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56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6-57
  • 承诺书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晓明;论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栾谨崇;创新教育与教学模式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10期

3 晏燕平;;论课程知识的选择——基于布尔迪厄的课程观[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金生,

本文编号:285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85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e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