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网络环境下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07 10:01

  本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下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移动手持设备的智能化发展,网民的规模不断攀升。网络在为人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依托于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软件、手机APP等平台的非正式学习逐渐渗透到在校生的正式学习中去,成为在校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新途径。非正式学习是在校生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的一种学习方式,整个学习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选择南昌大学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网络环境下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具体因素。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情景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非正式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进行理论综述,归纳整理出影响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结合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情况,设计出信效度良好的测量问卷。依托于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南昌大学在校生具备非正式学习的条件,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是真实存在的,且对南昌大学在校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其次,非正式学习态度、非正式学习能力、非正式学习平台支持、非正式学习环境支持均正面影响着南昌大学在校生的非正式学习效果,其中在非正式学习态度方面影响在校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动机态度和参与态度,在非正式学习能力方面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为自我效能感、信息技术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平台支持方面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为资源配置和系统质量,在环境支持方面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为行为规范和交际氛围。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非正式学习态度、非正式学习能力、平台支持和环境支持四个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 在校生 学习效果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引言9-20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问题的提出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0-17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0-12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2-15
  • 1.3.3 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现状15-16
  • 1.3.4 小结16-17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7-18
  • 1.4.1 研究内容17
  • 1.4.2 研究方法17-18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8-19
  • 1.5.1 研究的目的18
  • 1.5.2 研究的意义18-19
  • 1.6 研究的创新点19-20
  • 第2章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0-25
  • 2.1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20-21
  • 2.2 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21-23
  • 2.2.1 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构成21-22
  • 2.2.2 非正式学习方式22-23
  • 2.3 理论基础23-25
  • 2.3.1 社会建构主义23
  • 2.3.2 人本主义理论23-24
  • 2.3.3 情境学习理论24
  • 2.3.4 总结24-25
  • 第3章 网络环境下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25-38
  • 3.1 研究数据的基本情况说明25
  • 3.2 研究对象选择25-26
  • 3.3 问卷设计与施测26-28
  • 3.3.1 问卷的设计26
  • 3.3.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26-28
  • 3.4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描述28-38
  • 3.4.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28-30
  • 3.4.2 学习态度层面统计结果30-32
  • 3.4.3 学习能力层面统计结果32-34
  • 3.4.4 平台支持层面统计结果34-36
  • 3.4.5 环境支持层面统计结果36
  • 3.4.6 学习效果层面统计结果36-38
  • 第4章 网络环境下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调查数据的分析38-49
  • 4.1 数据分析38-46
  • 4.1.1 学习态度层面因素分析38-40
  • 4.1.2 学习能力层面因素分析40-42
  • 4.1.3 平台支持层面因素分析42-44
  • 4.1.4 环境支持层面因素分析44-46
  • 4.2 数据分析的结果46-49
  • 4.2.1 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的态度有待提高46
  • 4.2.2 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的能力有所欠缺46-47
  • 4.2.3 系统平台支持有待完善47-48
  • 4.2.4 学习环境支持有所不足48-49
  • 第5章 网络环境下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策略49-54
  • 5.1 转变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态度49-50
  • 5.2 提高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能力50-51
  • 5.3 设计适配在校生需求的系统平台51-52
  • 5.4 营造正向激励的学习环境52-54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54-56
  • 6.1 结论54
  • 6.2 反思54-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59-6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立足现代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高峰;张传宏;;大学生诚信预防体系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7期

3 葛金国,程亮;论知识经济时代新型学校管理观的构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严权;;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背景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向仕才;;中学音乐课堂学生兴趣培养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8 陈芬萍;;教师专业化进程及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范红军,何建军;论高师历史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陈冰鸣;发散性提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雪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青少年科普期刊编辑论[A];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姚保军;;探究自学辅导法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玉富;;广西民族中职学校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探究[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胡春梅;;山西省普通高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实证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郑利荣;;“体谅德育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运用[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长城;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鲁卫群;跨文化教育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伊继东;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杰;基于生态足迹的黑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吴寒;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波;民办中小学课外补习机构的质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娴;校企文化互动与高职学生的素质提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群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凌萍;初中化学中对比探究实验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耀福;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蒋宁;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民主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海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峰;高校全方位德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下南昌大学在校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90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e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