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共同体视域下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4 22:04
  在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如何促进乡村薄弱学校及教学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为目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从目前基础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入手,引入共同体的观点,从共同愿景、身份认同和多元文化建构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共同体的教育意蕴及其对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包括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促进城乡教师、学生隐性经验知识的传递两方面。最后,详细说明了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的整体架构,具体包括城乡教学共同体、区域学校共同体、城乡教师共同体和城乡学生共同体的建设。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18,3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共同体视域下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研究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的基本架构

共同体,教学点


?讨写俳?窍缃淌Φ淖?业发展和城乡学生的共同成长,如图1所示。图1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的基本架构(一)基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城乡教学共同体建设针对当前教学点师资短缺,英语、美术、音乐等薄弱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等问题,我们考虑通过互联网实现城乡互联,使城市中心学校优秀教师可以同时面向本地课堂和乡村薄弱学校及教学点学生进行同步授课,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城乡之间的交互,真正实现城乡优质师资的共享。即以一个城市学校为中心,带动周围M(1~3)个薄弱学校或教学点共同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如图2所示。在教学共同体内部,中心校的优秀教师作为主讲教师通过互联网同时面向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进行授课,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本地与异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9]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维持教学共同体内部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针对互动课堂的开展安排形成统一的课程表,并选择相应的教师负责中心校与异地学校(教学点)的对接与活动组织工作,以保证城乡互动课堂的常态化。城乡教学共同体的组建与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突破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局限,真正将城市优质师资引入乡村薄弱学校及教学点,帮助他们解决音乐、美术、英语等薄弱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等问题。但是,基于教学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意味着中心校教师直接取代乡村薄弱学校及教学点教师,而是在异地辅助教师的密切配合下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中包括课前教学的设计、课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秩序维持以及课后的活动组织与辅导等。图2城乡教学共同体的基本框架(二)基于组织保障与文化滋养的区域学校共同体建设区域学校共同体是共同体思想在组织和管理层面的宏观体现。它由区域内所有教学共同体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共同?

共同体,基本架构,城乡教师


电化教育研究与开发的应用导向机制,保证城乡学校(教学点)基础设施和资源有效应用的技术支持机制等。图3区域学校共同体的基本架构(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城乡教师共同体建设教学共同体的组建可以通过优质师资共享帮助薄弱学校及教学点开齐音乐、美术、英语等薄弱课程。但是要从整体上改变那里的教学质量,最根本的是要促进其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教学是一个复杂且结构不良型的领域,其教学情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都决定了每一个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性与唯一性[10]。因此,我们虽然可以通过阶段性的统一培训让教师掌握理论知识,但是要使他们将其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需要隐性经验知识的习得与积累。尤其是对于乡村薄弱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师来说,他们年龄结构普遍偏大,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过程相对缓慢。因此,建立城乡教师共同体,让乡村教师在共同教研及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中实现隐性经验知识的习得,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城乡教师的协同发展,如图4所示。图4城乡教师共同体的基本架构首先,以城乡教学共同体的建设与活动开展为依托,明确城乡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在此基础上,基于网络建立城乡虚拟共同体并基于课堂教学建立城乡教师现实共同体,通过协同交流机制的建立促进城乡教师交互活动与实践探索的有序开展,营造共享的实践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城乡教师个体经验知识的建构与集体知识的共享,同时,促进城乡教学共同体实践效果的提升,进而提高城乡教学效果。(四)基于学生共同成长的城乡学生共同体建设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来说,不仅应该关注城乡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设计中学习:技术增强型社会教师发展的新视角[J]. 吴秀圆,施枫.  中国电化教育. 2017(04)
[2]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学习共同体构建与相关因素分析[J]. 张红波,徐福荫.  电化教育研究. 2016(10)
[3]“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J]. 王继新,施枫,吴秀圆.  中国电化教育. 2016(01)
[4]共同体: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及其伦理意蕴[J]. 王露璐.  伦理学研究. 2014(06)
[5]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 钟志贤.  电化教育研究. 2005(11)
[6]试论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视角[J]. 高文,裴新宁.  全球教育展望. 2002(11)



本文编号:2977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977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c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