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2 21:13

  本文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品德教育的不仅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能塑造人的人格魅力。品德教育是一个既传统又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千百年来,教育界未曾中断过品德教育问题的研究,同时也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的课题。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国内学者们对此鲜有涉足,研究成果也比较零散。在我国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今天,对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进行研究,对扩宽中国-印度尼西亚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导师的推荐下,本人非常有幸于2014年8月至9月赴印度尼西亚玛琅国立大学进行短期研修,除了日常的学习之外,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方方面面的资料,以确保本论文研究材料的真实性、研究视角的系统性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性。本文选取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对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并从中总结归纳其特色、经验教训和发展动向,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需要和具体环境,用一分为二的哲学态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将“他山之石”转化为有益的参考,为我国品德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参考性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从总体上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其次对品德、品德教育以及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进行概念界定,为本论文研究限定了研究内容和范围,构成基本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为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发展历史的考察,系统地介绍了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历史概况,并根据其教育发展历程分为古代宗教时期、殖民教化时期和以及国民教育时期等三个时期,并且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特点归纳。第三部分为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现状,也是本研究的重点,主要通过分析和介绍印尼品德教育的内容、印尼品德教育的目标、印尼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四个大方面,以此来探讨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的现状,并挖掘其特点。第四部分即为本论文研究的第三章。根据印尼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其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其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的相关品德教育措施,揭示其发展的动向。其中品德教育的发展动向一方面承载着弥补品德教育现存的问题,另一方面反映了未来品德教育的走向。第五部分为本论文的最后一章,从比较借鉴的视角出发,基于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的特色、存在的困境以及未来发展动向,结合当前我国当前品德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我国品德教育的参考性建议。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日常高尚的道德品质;二是,以提高品德人格为最终落脚点,开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三是,以显性和隐性的教育方式结合,切实转变我国品德教育方式;四是,以学校为品德教育开展主阵地,构建三位一体品德教育模式;五是,以防止极端主义为重要内容,加强我国宗教地区品德教育;六是,以社会反腐为品德教育的契机,提倡反腐倡廉教育品德课程。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 品德 品德教育 德育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9
  • (一) 问题的提出9-10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 研究目的10
  • 2. 研究意义10-11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2. 国外研究现状13-16
  • (四) 核心概念界定16-17
  • 1. 品德16-17
  • 2. 品德教育17
  • 3. 印尼品德教育17
  •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17-19
  • 1. 研究思路17-18
  • 2. 研究方法18-19
  • 一、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的历史考察19-27
  • (一) 宗教教育时期的品德教育(1596年以前)19-20
  • 1. 推崇印度教教义,培养合作互助的美德19
  • 2. 推行伊斯兰教教义,培养宗教信仰的品德19-20
  • (二) 殖民教化时期的品德教育(1596—1945年)20-22
  • 1. 荷兰殖民主义价值观教育20-22
  • 2. 日本殖民主义思想意识教育22
  • (三) 国民教育时期的品德教育(1945年—至今)22-27
  • 1. 公民教育为主宗教教育为辅的品德教育阶段23-24
  • 2. 潘查希拉道德教育主导下的品德教育阶段24-25
  • 3. 多管齐下的品德教育阶段25-27
  • 二、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现状分析27-46
  • (一) 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目标27-30
  • 1. 围绕培育潘查希拉价值观为中心的品德教育总体目标27-29
  • 2. 重视生活态度养成的幼儿品德教育目标29
  • 3. 强调道德品质塑造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目标29
  • 4. 突出社会能力培养的中学生品德教育目标29-30
  • 5. 注重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大学生品德教育目标30
  • (二) 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内容30-35
  • 1. 立足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教育30-31
  • 2. 定位于塑造共同价值观的潘查希拉教育31-33
  • 3. 根植于传统宗教道德伦理观的宗教教育33-34
  • 4. 致力于培养公民基本道德品质的公民教育34-35
  • (三) 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途径35-43
  • 1. 通过显性的德育课程进行品德教育35-38
  • 2. 通过其他学科教学渗透道德品质38-40
  • 3. 通过隐性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品德40-41
  • 4. 通过隐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德育的实效41-42
  • 5. 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影响学生品德行为42-43
  • (四) 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方法43-46
  • 1. 文化传递法43
  • 2. 自我教育法43-44
  • 3. 情感陶冶法44
  • 4. 实践活动法44-45
  • 5. 榜样示范法45-46
  • 三、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特色、困境及发展动向46-56
  • (一) 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特色分析46-48
  • 1. 以国家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培育崇高道德品质46
  • 2. 以宗教道德伦理观为载体培育良好品德行为46-47
  • 3. 以塑造良好道德品格为最终目标的公民教育47-48
  • 4. 以显性和隐性结合的教育方式培育高尚品德48
  • (二) 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困境分析48-51
  • 1. 教师道德素质欠佳49
  • 2. 缺乏家庭社区支持49-50
  • 3. 宗教教育自身缺陷50
  • 4. 西方价值观的挑战50-51
  • (三) 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发展动向51-56
  • 1. 品德教育研讨升温,且逐渐迈向国际化51-52
  • 2. 规划品德教育发展宏观蓝图,构建三位一体品德教育模式52-53
  • 3. 逐步推行《2013年课程大纲》,增加德育课程份量53-54
  • 4. 加强青少年学生品德教育,遏止极端主义思想渗透54-55
  • 5. 联合肃贪委员会,实施反腐倡廉教育55-56
  • 四、印度尼西品德教育对我国品德教育的启示56-61
  •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日常高尚道德品质56
  • (二) 以提高道德品质为最终落脚点,开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56-57
  • (三) 以显性和隐性的教育方式结合,切实转变我国品德教育方式57-58
  • (四) 以学校为品德教育开展主阵地,构建三位一体品德教育模式58
  • (五) 以防止极端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我国宗教地区品德教育58-59
  • (六) 以社会反腐为品德教育的契机,提倡反腐倡廉教育品德课程59-61
  • 结语61-62
  • 注释62-68
  • 参考文献68-77
  • 附录一:潘查希拉之36条道德行为规范77-79
  • 附录二:2006年,印尼课程改革后的课程科目范围与目标79-80
  • 附录三:印尼学生日常行为准则80-81
  • 附录四:印尼教师协会教师行为准则81-83
  • 附录五:对印度尼西亚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提纲83-84
  • 附录六:对印度尼西亚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提纲(印尼语)84-85
  • 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85-86
  • 后记86-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承模;品德教育:从学会尊重开始[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6期

2 李海绩;美国的品德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年03期

3 努日亚木·尼亚孜;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创新步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K.瑞安;品德教育的6个“E”[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5 黄一;;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J];新农村;2007年05期

6 薛涌;;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J];刊授党校.学习特刊;2007年07期

7 吴彬;;在物理教学中贯穿品德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8 王显金;;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品德教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9 平燕玉;;从儿童品德教育看任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04期

10 刘美罗;;谈家长如何向学前孩子进行品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达;李素芝;;孩子的早期品德教育始于家庭[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张瑞金;;品德教育中智慧启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3 王茂盛;;拓宽青年品德教育的新领域[A];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1999-2000)[C];1999年

4 杨伏生;武平海;;寓品德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5 徐慧;;融入生活体验,活化品德教育[A];中国名校卷(湖南卷)[C];2013年

6 吴会英;米玉兰;;浅谈学生的品德教育[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7 高文军;;品德教育是盲生成长的首要条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8 任晨光;;对学生应注重品德教育[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9 熊建芳;;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品德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年

10 谢晓燕;;加强学生品德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桂青;品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交界处”绽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杨敏 秀葵;庆云设立青少年品德教育基金[N];德州日报;2010年

3 湘桥区城南实验中学 林英敏;浅谈英语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N];潮州日报;2008年

4 记者 缪毅容;大学教育更要重视品德教育[N];解放日报;2011年

5 傅淞巍;品德教育弱不得也错不得[N];辽宁日报;2013年

6 青岛市教委副主任 穆英琳;品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汉台区第九中学 王林;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品德教育[N];汉中日报;2011年

8 龙湖小学 杨懿娴;品德教育要形式多样[N];汕头日报;2012年

9 平凉师范学校 岐鑫;学生品德教育探析[N];甘肃日报;2009年

10 尹品华 董志勇;庆云设立青少年品德教育基金[N];德州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曦;中美青少年品德教育内容与方式比较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2 闫晓萍;小学品德教育方法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高晓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黄俊霖;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罗茜;新加坡品德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周晓莉;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行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7 鲍金琳;变革中的两岸小学品德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孟倩;幼小品德教育衔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赛玉;城市留守中学生品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10 徐静丽;大学生审美体验教育中的品德教育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21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c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