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协同创新教育理念的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12:11
本文关键词:适应协同创新教育理念的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4月24日正式发布“2011计划”实施方案以鼓励协同创新。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强,需要跨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设计创新类学科,建筑系馆作为建筑学专业师生的主要教学场所,其建筑设计该思考如何通过增设交往空间来促进各专业师生间的交流学习和设计创新。本文在国内外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研究综述以及交往空间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可达性、空间句法等相关理论,明晰了自用型、共用型两大类系馆交往空间的特点,进而提出了空间布局、空间模式和空间设施的设计策略。本论文创新点如下:首先,将建筑系馆细化分为自用型及共用型两大类并分别提出设计策略。笔者运用建筑类型学,依据使用人群类型的不同,将建筑系馆分为自用型及共用型两大类,并分别根据其交往人群的类型、交往行为特点确定交流触媒的类型,进而提出设计策略。其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空间的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笔者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UCL Depthmap软件,分别依据视域(Isovist)、连接度(Connectivity)分析及轴线系统整合度分析(Axis)来研究空间的视线可达性和行为可达性。最后,笔者借助交流触媒概念的引入来优化陌生人群的心理可达性。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系馆及其使用人群的兴趣范围引入交流触媒活动,优化跨专业师生的心理可达性。本论文在理论上为建筑系馆类教学楼的交往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为提高交往空间的使用效率以及交往行为发生的频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为促进建筑系馆内各专业师生间的交流融合与协同创新提供了新途径。此外,本文在实践应用章节对北工大建筑系馆交往空间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设计策略及具体方案,并进行了方案评价,具有现实层面上的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 建筑系馆 交往空间 可达性 交流触媒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4;TU24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4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11
- 1.3 相关概念界定11-13
- 1.3.1 协同创新11-12
- 1.3.2 建筑系馆12
- 1.3.3 交往空间12
- 1.3.4 触媒12-13
- 1.4 相关理论研究13-20
- 1.4.1 创新学习13-14
- 1.4.2 空间布局14-17
- 1.4.3 空间模式17-18
- 1.4.4 空间设施18-20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20-24
- 1.5.1 研究方法20-22
- 1.5.2 研究框架22-24
- 第2章 国内外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研究综述24-52
- 2.1 国外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发展脉络24-37
- 2.1.1 萌芽期(17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24-26
- 2.1.2 发展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26-31
- 2.1.3 成熟期(20世纪后半叶至今)31-37
- 2.2 国内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发展脉络37-50
- 2.2.1 起步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38-40
- 2.2.2 探索期(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40-45
- 2.2.3 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45-50
- 2.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50-52
- 第3章 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实态及需求调研52-64
- 3.1 调研目的与内容52
- 3.2 调研对象的选取52
- 3.3 调研方法52
- 3.3.1 行为观察调研52
- 3.3.2 问卷调研及访谈52
- 3.4 调研成果与分析52-63
- 3.4.1 交往行为特点52-53
- 3.4.2 交往行为的分布53-54
- 3.4.3 交往空间的分类54-55
- 3.4.4 国内建筑系交往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55-63
- 3.5 本章小结63-64
- 第4章 激发创新的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64-84
- 4.1 交往空间布局设计64-73
- 4.1.1 布局的原则64
- 4.1.2 布局的影响因素64
- 4.1.3 自用型建筑系馆64-69
- 4.1.4 共用型建筑系馆69-73
- 4.2 交往空间模式设计73-79
- 4.2.1 空间使用规模73-74
- 4.2.2 空间私密性层次74-75
- 4.2.3 空间细节特征75-79
- 4.3 交往空间设施设计79-83
- 4.3.1 常见空间设施的种类79-82
- 4.3.2 空间设施的灵活性82-83
- 4.4 本章小结83-84
- 第5章 北工大建筑系馆交往空间优化实践84-114
- 5.1 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现状84-86
- 5.1.1 系馆概况84-85
- 5.1.2 空间现状85-86
- 5.2 交往行为与交往需求调研86-94
- 5.2.1 行为观察调研86-87
- 5.2.2 交往需求问卷调研87-92
- 5.2.3 现状问题小结92-94
- 5.3 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具体优化方案94-106
- 5.3.1 空间布局优化94-102
- 5.3.2 空间模式优化102-105
- 5.3.3 空间设施优化105-106
- 5.4 方案评价106-114
- 5.4.1 空间布局评价106-109
- 5.4.2 空间模式评价109-110
- 5.4.3 空间设施评价110-111
- 5.4.4 消防疏散评价111-114
- 结论114-116
- 参考文献116-120
- 附录120-13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130-132
- 致谢1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绍学;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的探求──清华大学建筑馆(梁挾琚楼)设计[J];建筑学报;1995年08期
本文关键词:适应协同创新教育理念的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3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