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大学生自杀风险的类别转变:潜在转变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3 07:29
  选取湖北地区高校1 553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调查,先后两次(间隔一年)参与自杀倾向测试,从类别转变的视角探究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性别、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对自杀风险类别转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在自杀风险可划分为两个组别,分别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2)两种自杀风险类型的趋势变化显示,低风险群体相对稳定,保持原有状态者比例更大;而高风险组中约有25%的个体在一年后转而进入低风险组;(3)自杀风险类别转变的影响因素中,性别、父母教养方式可起到显著预测作用。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44(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和过程
    (二) 研究工具
        1. 青少年自杀倾向量表
        2.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三) 数据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潜在类别数量的确定
    (二) 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三) 潜在转变分析结果
    (四) 潜在转变概率的影响因素
四、讨论
    (一) 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异质性亚群与分类特征
    (二) 大学生自杀风险的模式转变分析
    (三) 大学生自杀风险模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四) 研究局限与展望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个体中心视角的大学生自杀风险特征[J]. 刘爱楼,欧贤才.  当代青年研究. 2017(01)
[2]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潜在剖面分析[J]. 吴鹏,马桑妮,方紫琼,徐碧波,刘华山.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4)
[3]儿童青少年优秀品质的基本特点与模式[J]. 刘旭,吕艳红,马秋萍,郭菲,闫晓静,纪林芹.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2)
[4]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识别和预警:基于应激-易感模型[J]. 苏斌原,张卫,周梦培,林玛,孟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苏斌原,张洁婷,喻承甫,张卫.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3)
[6]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转变:潜在转变分析[J]. 吴鹏,刘华山,陈京军,谢继红.  心理科学. 2014(05)
[7]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 李亚敏,雷先阳,张丹,刘莉,唐四元.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4)
[8]潜在类别分析原理及实例分析[J]. 曾宪华,肖琳,张岩波.  中国卫生统计. 2013(06)
[9]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类型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结果[J]. 谢员,江光荣,邱礼林,江丽,朱旭,张微.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4)
[10]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与趋势[J]. 周觅.  咸宁学院学报. 2012(05)



本文编号:3513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513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f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