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结构创新与均衡发展实践

发布时间:2021-12-18 19:33
  借力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创新面向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结构,是帮助农村教学点解决"开不齐、开不好、开不足课"难题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在城乡层面上均衡发展的突破口。文章在深入分析了农村教学点教学环境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结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以协同发展理论与情境化学习理论为依据,考虑到城乡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设计了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两种教学结构。以湖北省应用实践为例,详细介绍了同步互动课堂虚实结合的实施机制,以及共同体划分和同一张课表的组织形式,并通过访谈法对该教学结构在教师、学生和教学点的发展方面进行了效果验证。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18,39(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结构创新与均衡发展实践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互动,协作关系


基于网络虚实结合的垄上数字学校,将区域内的1个城镇中心校与1-3农村教学点结成帮扶对象,实体运作、虚拟互动,将城镇中心校的课堂教学资源输送到教学点。为实现“同步”但不增加中心校教师工作量,还需要在虚拟教学共同体中实施统一课表的管理方式,其具体实施机制框架如图3所示。图3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结构实施机制(二)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实施措施1.重视课堂三维多元互动与协作在同步互动教学结构中,跨课堂远程互动与协作是一种三维立体关系(如图4所示)。第一维度是中心校教师与教学点学生的互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主要互动形式有师讲生问、师问生答、生讲师评等。第二维度是两地学生之间的互动,他们的互动形式更多样化,不仅仅是生问生答、生讲生评,更重要的是基于任务的协作、基于角色的合作,或基于问题的竞争互动。第三维度是两地师生分别面对面的授导、讨论、答疑、点评。这三维互动中,不仅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也无形中建立了学习共同体。中心校教师是“主导”,教学点教师是“辅助”,两地学生是“主体”,联结三者的线索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活动。而情境活动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真实经验。例如,对于《悯农》这首诗的理解,城镇学生和教学点学生,因生活体验、所处环境、文化背景不同,在带着任务的互动与协作过程中,两地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相互促进,不断深化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不仅能建立学校和教师共同体以实现?

课堂教学结构


电化教育研究图2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结构三、湖北省农村教学点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实践(一)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实施机制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的实施,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共同体。如何对共同体单元进行组织和管理呢?课题组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在不改变现有城镇和农村学校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借助互联网,建立了基于网络虚实结合的垄上数字学校,将区域内的1个城镇中心校与1-3农村教学点结成帮扶对象,实体运作、虚拟互动,将城镇中心校的课堂教学资源输送到教学点。为实现“同步”但不增加中心校教师工作量,还需要在虚拟教学共同体中实施统一课表的管理方式,其具体实施机制框架如图3所示。图3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结构实施机制(二)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实施措施1.重视课堂三维多元互动与协作在同步互动教学结构中,跨课堂远程互动与协作是一种三维立体关系(如图4所示)。第一维度是中心校教师与教学点学生的互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主要互动形式有师讲生问、师问生答、生讲师评等。第二维度是两地学生之间的互动,他们的互动形式更多样化,不仅仅是生问生答、生讲生评,更重要的是基于任务的协作、基于角色的合作,或基于问题的竞争互动。第三维度是两地师生分别面对面的授导、讨论、答疑、点评。这三维互动中,不仅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也无形中建立了学习共同体。中心校教师是“主导”,教学点教师是“辅助”,两地学生是“主体”,联结三者的线索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活动。而情境活动的设计要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D-S-T”CD网络模型促进区域教师教学能力协同发展研究[J]. 汪基德,杨滨.  中国电化教育. 2017(04)
[2]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 付卫东,王继新,左明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5)
[3]“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J]. 王继新,施枫,吴秀圆.  中国电化教育. 2016(01)
[4]面向农村教学点的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雷励华,左明章.  电化教育研究. 2015(11)
[5]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J]. 宋乃庆,杨欣,李玲.  电化教育研究. 2013(02)
[6]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 崔允漷,王中男.  教育科学研究. 2012(07)
[7]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案例与对策[J]. 陈海东.  中国电化教育. 2010(12)
[8]网络课堂和传统面授课堂的融合——中美师生实时同步互动学习的实证研究[J]. 杨德生.  开放教育研究. 2010(03)
[9]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J]. 余胜泉,马宁.  电化教育研究. 2003(06)



本文编号:3543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543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9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