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欺负/受欺负的社会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4 01:11
青少年儿童欺负行为研究作为当代教育社会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而我国对欺负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末一批心理学学者从引进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工具着手,才逐渐开启了国内欺负行为的研究。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研究者们对欺负行为研究的本土化探索已日趋成熟,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效应的学术成果。但是,不可否认,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青少年欺负问题的认知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入。目前,欺负行为的相关研究多是从欺负者或是受欺负者入手进行的研究,而较少关注欺负情境中其他群体的特征与作用。实际上,除了欺负者/受欺负者,其他同伴在欺负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旁观者。此外,在对青少年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会将欺负行为简单的纳入社会适应的范畴,忽略了欺负行为的特殊性。而将多种因素进行交叉分析的研究的数量则更是屈指可数。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利用自编的初中生欺负/受欺负问卷对初中生群体中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欺负行为的类型以及对待欺负态度的状况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并且,在以往对不同参与者角色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初中生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年级差异(%)
图 1 初中生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年级差异(%)研究对初中生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年级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结级的初中生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差异十分显著(P<0.01)。如图上看,对欺负问题持有积极态度的初中生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是对待欺负的态度还是对待受欺负的态度,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龄的增长,初中生对于欺负行为本身、欺负行为的危害以及如何应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已经能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更加积极地应的各种欺负问题。
图 3 不同参与者角色所占的比重(%)结果显示,在我们所调查的初中生群体中,保护者所占到的人表示当欺负现象发生时,自己会对受欺负者进行安慰或者保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此外协同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的比重总数的 7%,这说明协同欺负者与欺负者可能是交往频繁的友在的欺负者群体,并且较其他人来说更有可能发展成为稳定外者和旁观者也占到了很大的比重,约占样本总数的 30%,他常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尽量与欺负场所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的发生及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前一项研究就证实,缺少同童受到欺负时或受到欺负后无法摆脱困难的重要原因,如果对极地引导,使其在欺负情境中积极地干预,欺负问题应该能够决。)不同角色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了解在欺负情境中不同参与者角色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对几种X2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六种角色类型确实存在显著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关系[J]. 刘小群,杨新华,周丽华,王立军,苏林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2)
[2]青少年受欺负与抑郁的关系[J]. 李海垒,张文新,于凤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01)
[3]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其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J]. 王丽萍. 中国特殊教育. 2011(11)
[4]小学生对于欺负/被欺负问题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 武萌,陈洪岩,郑希付. 心理研究. 2010(04)
[5]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J]. 谭千保.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2)
[6]关于中小学校欺负现象研究的述评[J]. 赵荣军,邓波平,刘学义. 社会心理科学. 2010 (03)
[7]小学生欺负问题的干预研究[J]. 张文新,鞠玉翠. 教育研究. 2008(02)
[8]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J]. 王丽萍.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7(06)
[9]欺负行为测量:问题及解决[J]. 姜英杰,李广,邵涵玉. 心理科学. 2007(03)
[10]学校欺负行为的类型、特点及其干预[J]. 李莉.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博士论文
[1]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D]. 李亚真.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个体特征与学校因素对中学生受欺负行为影响的多层分析[D]. 张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2
[2]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受欺负状态、亲社会价值取向及其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D]. 刘弘毅.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我国农村地区校园欺负现象研究[D]. 赵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2
[4]维、汉中学生内疚、自尊对欺负行为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刘雯雯.西北师范大学 2012
[5]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违法犯罪青少年矫正教育中的应用[D]. 李柯.首都师范大学 2011
[6]山东省受欺负初中生身心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 史高岩.山东大学 2011
[7]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展示策略的研究[D]. 陈超.东北师范大学 2011
[8]中学生同伴群体欺负行为的调查分析[D]. 王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1
[9]小学生欺负行为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关系研究[D]. 赵平平.曲阜师范大学 2011
[10]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D]. 马焕芹.河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24125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初中生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年级差异(%)
图 1 初中生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年级差异(%)研究对初中生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年级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结级的初中生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差异十分显著(P<0.01)。如图上看,对欺负问题持有积极态度的初中生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是对待欺负的态度还是对待受欺负的态度,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龄的增长,初中生对于欺负行为本身、欺负行为的危害以及如何应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已经能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更加积极地应的各种欺负问题。
图 3 不同参与者角色所占的比重(%)结果显示,在我们所调查的初中生群体中,保护者所占到的人表示当欺负现象发生时,自己会对受欺负者进行安慰或者保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此外协同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的比重总数的 7%,这说明协同欺负者与欺负者可能是交往频繁的友在的欺负者群体,并且较其他人来说更有可能发展成为稳定外者和旁观者也占到了很大的比重,约占样本总数的 30%,他常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尽量与欺负场所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的发生及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前一项研究就证实,缺少同童受到欺负时或受到欺负后无法摆脱困难的重要原因,如果对极地引导,使其在欺负情境中积极地干预,欺负问题应该能够决。)不同角色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了解在欺负情境中不同参与者角色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对几种X2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六种角色类型确实存在显著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关系[J]. 刘小群,杨新华,周丽华,王立军,苏林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2)
[2]青少年受欺负与抑郁的关系[J]. 李海垒,张文新,于凤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01)
[3]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其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J]. 王丽萍. 中国特殊教育. 2011(11)
[4]小学生对于欺负/被欺负问题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 武萌,陈洪岩,郑希付. 心理研究. 2010(04)
[5]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J]. 谭千保.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2)
[6]关于中小学校欺负现象研究的述评[J]. 赵荣军,邓波平,刘学义. 社会心理科学. 2010 (03)
[7]小学生欺负问题的干预研究[J]. 张文新,鞠玉翠. 教育研究. 2008(02)
[8]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J]. 王丽萍.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7(06)
[9]欺负行为测量:问题及解决[J]. 姜英杰,李广,邵涵玉. 心理科学. 2007(03)
[10]学校欺负行为的类型、特点及其干预[J]. 李莉.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博士论文
[1]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D]. 李亚真.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个体特征与学校因素对中学生受欺负行为影响的多层分析[D]. 张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2
[2]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受欺负状态、亲社会价值取向及其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D]. 刘弘毅.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我国农村地区校园欺负现象研究[D]. 赵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2
[4]维、汉中学生内疚、自尊对欺负行为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刘雯雯.西北师范大学 2012
[5]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违法犯罪青少年矫正教育中的应用[D]. 李柯.首都师范大学 2011
[6]山东省受欺负初中生身心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 史高岩.山东大学 2011
[7]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展示策略的研究[D]. 陈超.东北师范大学 2011
[8]中学生同伴群体欺负行为的调查分析[D]. 王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1
[9]小学生欺负行为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关系研究[D]. 赵平平.曲阜师范大学 2011
[10]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D]. 马焕芹.河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24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624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