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对教学研究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对教学研究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维特根斯坦对当代西方哲学中“语言的转向”所发挥的决定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他被称作“语言的转向”第一人。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语言游戏”理论。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的表达、理解和意义,清除了语言与世界本质的一致关系,这些观点对教学研究的影响十分重大。探究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对教学研究的启示,需要沿着一条合适的主线展开。本文的思路就是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理论出发,以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的哲学立场为基础,建构一套新的教学研究理论体系并对教学研究的具体环节进行新的审思。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进行了介绍,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语言游戏”理论和教学研究的关系进行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确立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的哲学立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是由两部分结合而成,对命题系统、语言符号的使用系统逐步阐述引出完整的人类交流系统——“语言游戏”,然后论述“语言游戏”与家族相似性、生活形式和意义即用法这三个不同概念的交互视阈,揭示“语言游戏”的理论内涵。通过对“语言游戏”理论的阐述,反映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阐明了维特根斯坦哲学对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和价值论的看法。明确了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论述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与教学研究的契合点。以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为基础反思教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问题,对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和价值论五个方面进行清理与重构。第四部分:转变观念,展望理想的教学研究新视野。站在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的视阈中,对教学研究的具体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新一轮的审视与解读。综合而言,本文通过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的客观考察,指出了其自身的理论价值所在,丰富了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弥补了教学研究各个环节所缺乏的程序化步骤,从而明确教学研究的全过程,为教学研究的整体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使教学研究更加稳定和具体可行。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理论 教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一、研究缘起10
- 二、研究意义10-12
- (一)理论意义11
- (二)实际意义11-12
- 三、文献综述12-14
- (一)“语言游戏”理论在教学方面的现状研究12-13
- (二)“语言游戏”和教学关系研究的不足之处13-14
- 四、研究方法14-15
- 五、创新之处15
- 注释15-16
- 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的哲学立场16-26
- 一、“语言游戏”理论意蕴解析16-20
- (一)“语言游戏”的内涵16-17
- (二)家族相似性:语言无本质17-18
- (三)“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不可分离18-20
- 二、反私人语言论证20-22
- (一)“私人语言”的寓意20-21
- (二)“语言游戏”对私人语言的拒斥21-22
- 三、“意义即用法”:“语言游戏”理论的一条主线22-25
- 注释25-26
- 第三章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与教学研究的契合点26-33
- 一、本体论的转换:“思维本体论”到“生成论本体论”的思考26-27
- 二、认识论的转变:主客对立过渡到“交往—实践”认识论立场27-29
- 三、方法论的迁移:肯定探讨转向否定批判29-30
- 四、知识论的转型:多学科话语交织构建教学体系30-31
- 五、价值论的审思:探究普遍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31-32
- 注释32-33
- 第四章 实现理想的教学研究新视野33-42
- 一、教学内容的转换33-35
- (一)教学内容形式由单一走向综合34
- (二)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34-35
-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转换35-37
- (一)教学手段体现师生的共同参与性36
- (二)教学方法注重教法与学法的融合36-37
-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转换37-38
- (一)以学生的参与性程度为立足点37-38
- (二)提倡多元化的方式融合38
- 四、教学评价的转换38-41
- (一)给予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39
- (二)强调对话与生成的教学评价模式39-41
- 注释41-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丽云教授与生化教学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李丹;王鹤霖;;加强高校教学研究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3年13期
3 董立君;开展教学研究协作活动[J];劳动工作;1980年06期
4 ;中小学教师应参加教学研究[J];高师函授;1986年02期
5 柳若松;关于教学研究(续)[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6 冯一下;;加强对历史教学研究的研究[J];历史教学;1988年11期
7 许鲁州;;对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再认识[J];中学教师培训;1989年06期
8 马传普;;高校教学研究大趋势[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06期
9 王开志;陈安平;;山区教学研究的反思及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年04期
10 ;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壮绮;;新时期俄语基础教学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志平;;有效教学研究的几点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年
3 辛益群;;《自然探索与创新》系列课中的时间生物学教学研究[A];2004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第3届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2期[C];2012年
5 安瑛;;怎样听好一节课[A];2013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赵晓华;杨孝宽;荣建;;注重教育教学研究,促进精品课程建设[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7 张利华;;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慧;;Photoshop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A];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4年
9 吴小平;;化学式的教学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10 郑洪涛;;基于“案例驱动”的PLC教学研究[A];2014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黄云鹰;中浦院盐城教学研究基地揭牌[N];盐阜大众报;2014年
2 宁波市美术“双创”教学研究课题组;美术“双创”教学研究的生成与发展[N];美术报;2003年
3 兰州市第十四中学 刘凤琴;也谈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N];甘肃日报;2009年
4 崔允oa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教授;把握教学研究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江涛;市委将与浦东干部学院共建教学研究基地[N];晋中日报;2010年
6 ;吴江:创新教学研究机制 激发学校课改活力[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姜堰市仲院中心小学 李佳庆;教学研究误区谈[N];江苏教育报;2010年
8 渤海大学 常春;大学数学案例教学研究与应用分析[N];山西青年报;2014年
9 马开剑;指向现实问题的教学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崇仁县第三小学 周迩;浅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研究[N];抚州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鹏云;从“领域一般”到“领域特殊”: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奕璇;初中记叙文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崔青;云南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冰洁;中学语文辞格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廖骏驰;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严金花;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高三有机化学复习的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冯雨晴;高级阶段留学生的古语词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陈文漂;基于建构主义的圆锥曲线的教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攀;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冬梅;小学人教版数学教科书“数学广角”的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对教学研究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8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