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奉献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奉献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在青少年情感素质和青年情感素质研究的基础上,对情感素质体系下属的一种具体情感——奉献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所谓奉献感是指为社会付出,不求回报的情感。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奉献感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奉献感的培养,将奉献社会作为公民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调查表明大学生奉献感水平较低,同时有关奉献感的研究还处于零星阶段,因此对大学生奉献感进行深入研究不仅丰富青年情感素质的研究,还为培养大学生奉献感提供实证支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和结构式访谈法编制大学生奉献感问卷和大学生奉献感影响因素问卷,运用生物反馈仪对大学生奉献感问卷的效度进行佐证,利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奉献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同时运用干预方案对大学生奉献感进行了培养研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奉献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问卷由三个维度构成,即奉献时间的情感,奉献人力、物力的情感,奉献生命的情感。(2)大学生奉献感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问卷由四个维度构成,即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3)本实验的实验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被试的奉献感,利用生物反馈仪获得的生理指标验证了大学生奉献感问卷的效度。(4)大学生奉献感总体呈现积极正向,但亟需提升,其中大一学生的奉献感远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学生干部的奉献感远高于非学生干部。(5)学校因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奉献感的重要因素。(6)认知深化、情绪体验积累的干预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奉献感。
【关键词】:大学生 奉献感 影响因素 培养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引言9-11
- 1 研究综述11-18
- 1.1 奉献的概念11-12
- 1.1.1 国内有关奉献的内涵11-12
- 1.1.2 国外有关奉献的内涵12
- 1.2 奉献感的内涵12-13
- 1.3 奉献感与奉献、奉献精神的辨析13
- 1.4 奉献感的结构13-14
- 1.5 奉献感的测量14-15
- 1.6 奉献感影响因素的研究15-16
- 1.7 奉献感培养的相关研究16
- 1.8 对以往研究的反思16-18
- 2 研究构思18-20
- 2.1 研究目的18
- 2.2 研究意义18-19
- 2.2.1 理论意义18
- 2.2.2 实践意义18-19
- 2.3 研究思路19-20
- 3 大学生奉献感问卷的编制20-30
- 3.1 问卷编制与初测20-25
- 3.1.1 初始问卷的形成20
- 3.1.2 被试20-21
- 3.1.3 数据分析21
- 3.1.4 结果与分析21-25
- 3.2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25-28
- 3.2.1 问卷的信度检验25-26
- 3.2.2 效度分析26-28
- 3.3 讨论28-29
- 3.4 结论29-30
- 4 大学生奉献感的实验研究30-38
- 4.1 研究目的30
- 4.2 研究方法30-33
- 4.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30-31
- 4.2.2 被试31
- 4.2.3 实验设计31
- 4.2.4 实验程序31-33
- 4.3 数据采集33-34
- 4.3.1 问卷数据的采集33
- 4.3.2 数据采集与统计33-34
- 4.4 结果34-36
- 4.4.1 被试情绪状态情况34
- 4.4.2 被试在材料中所体验到的情绪情感34
- 4.4.3 正式实验阶段与基线之间的差异34-35
- 4.4.4 不同奉献感水平被试的生理指标的差异35-36
- 4.5 讨论36-37
- 4.5.1 实验材料的有效性和实验程序的合理性36
- 4.5.2 生理测量结果可以作为问卷调查结果的效标36-37
- 4.6 结论37-38
- 5 大学生奉献感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38-47
- 5.1 问卷编制与初测38-44
- 5.1.1 初始项目的形成38
- 5.1.2 被试38-39
- 5.1.3 数据分析39
- 5.1.4 结果与分析39-44
- 5.2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44-46
- 5.2.1 问卷的信度检验44
- 5.2.2 效度分析44-46
- 5.3 讨论46
- 5.4 结论46-47
- 6 大学生奉献感的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47-58
- 6.1 方法47-48
- 6.1.1 被试47-48
- 6.1.2 工具48
- 6.1.3 数据处理48
- 6.2 结果与分析48-53
- 6.2.1 大学生奉献感的总体状况48-49
- 6.2.2 性别差异比较49
- 6.2.3 大学生奉献感的年级差异49-50
- 6.2.4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奉献感差异50
- 6.2.5 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奉献感的差异50-51
- 6.2.6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学生奉献感之间的差异51-52
- 6.2.7 奉献感影响因素与奉献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52
- 6.2.8 回归分析52-53
- 6.3 讨论53-56
- 6.3.1 大学生奉献感总体呈积极正向,但仍需加强53
- 6.3.2 大学生奉献感的性别差异分析53
- 6.3.3 大学生奉献感的年级差异分析53-54
- 6.3.4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奉献感差异分析54
- 6.3.5 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的奉献感的差异分析54
- 6.3.6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学生的奉献感之间的差异分析54-55
- 6.3.7 大学生奉献感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55-56
- 6.4 结论56-58
- 7 大学生奉献感的现场干预研究58-64
- 7.1 方法58-59
- 7.1.1 被试58-59
- 7.1.2 工具59
- 7.2 程序59-60
- 7.2.1 实验设计59
- 7.2.2 实验前测59
- 7.2.3 干预过程59-60
- 7.2.4 实验后测60
- 7.3 结果60-62
- 7.3.1 前测数据比较60-61
- 7.3.2 后测数据比较61
- 7.3.3 前后测数据比较61
- 7.3.4 定性研究的结果61-62
- 7.4 讨论62-63
- 7.4.1 培养效果的分析62
- 7.4.2 本次培养的局限性62-63
- 7.5 结论63-64
- 8 总结与展望64-66
- 8.1 研究总结64
- 8.2 研究创新64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1
- 附录71-8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0-81
- 致谢81-83
- 附件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杨;;浅析大学生的奉献精神[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7期
2 许少琼;;家庭养育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气质及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5期
3 杨永志,许立新;奉献精神及其时代意义[J];党政论坛;2003年11期
4 常海峰;宇文宏;;市场经济走向中大学生的奉献观[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卢家楣;袁军;王俊山;陈宁;;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6 唐志龙;论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的关系[J];理论探讨;2004年05期
7 理瀚;陶李;汪慧;;高校中同伴影响力的性别差异[J];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06期
8 梅仲荪;顾海根;;爱国情感心理成份的三维结构和中学生爱国情感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07期
9 周兴国;;论教师的职业奉献精神[J];当代教师教育;2009年01期
10 刘艳红;白海霞;;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玲;心理生理视角下青少年爱国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栋梁;青少年爱国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燕燕;青少年责任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志香;社会标定对一般情境下小学生利他行为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5 贾静;影片片段诱发情绪的生理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侯建成;音乐调式与速度诱发情绪的脑电和自主神经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卉;青少年合作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胡丰峰;青少年自强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琳;教师对教材移情的调查和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文渊;青少年探究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奉献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2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41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