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卑心理是指因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对自己评价偏低所产生的消极心理体验。我们以12名13-15岁之间的自卑心理流动青少年为活动对象,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与组员间良好互动,以促进组员自信心提升。这不仅有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社会工作中青少年服务理论的发展,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我们选择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学校社会服务项目,在小组工作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等研究方法针对流动青少年自信心提升开展实务研究与探索。首先对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问题进行文献梳理,了解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产生原因、特征以及表现形式;其次对12名13-15岁之间服务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并评估其心理需求;最后运用“游戏+经验分享”模式,进行了5次小组活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自身因素对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有一定影响,且自身因素对自卑心理影响更为深远。②小组介入方案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③小组工作对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的介入有一定效果,对流动青少年自信心提升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自卑心理 流动青少年 小组工作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6;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引言8-10
- 2 文献综述10-21
- 2.1 概念结构10-13
- 2.1.1 自卑心理10
- 2.1.2 流动青少年10-11
- 2.1.3 小组社会工作11-13
- 2.2 相关研究13-17
- 2.2.1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13-15
- 2.2.2 自卑心理的影响因素15-16
- 2.2.3 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16
- 2.2.4 自卑心理的相关研究16-17
- 2.2.5 自卑心理的研究方法17
- 2.3 理论基础17-20
- 2.3.1 镜中我理论和符号互动论17-18
- 2.3.2 小组动力学理论18-19
- 2.3.3 社会学习理论19
- 2.3.4 优势视角理论19-20
- 2.4 小结20-21
- 3 研究设计21-23
- 3.1 研究思路21
- 3.2 研究假设21
- 3.3 研究目的21
- 3.4 研究方法21-22
- 3.5 研究意义22-23
- 3.5.1 理论意义22
- 3.5.2 实践意义22-23
- 4 研究过程23-40
- 4.1 服务准备23-24
- 4.1.1 团队建立23
- 4.1.2 问题评估23-24
- 4.2 实施过程24-37
- 4.2.1 服务目标24
- 4.2.2 服务对象24
- 4.2.3 小组特征24
- 4.2.4 活动内容24-37
- 4.3 结果评估37-40
- 5 讨论与结论40-44
- 5.1 讨论40-43
- 5.1.1 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自身因素关系分析40
- 5.1.2 小组活动方案合理性、有效性分析40
- 5.1.3 小组工作介入效果分析40-41
- 5.1.4 关于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介入思考41-43
- 5.2 结论43
- 5.3 研究不足43-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9
- 附录49-58
- A. 某卫校流动青少年困难与需求调查49
- B. 自信心提升小组效果评估问卷49-50
- C. 自卑感量表50-52
- D. 小组活动记录52-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中杰;;论青少年的成长认同[J];教育评论;1996年04期
2 晓华!大连,秀文!大连;现代日本社会面面观“いじめ”现象与日本青少年问题[J];日语知识;1997年11期
3 王学风,林伟健;澳门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布仁门德;青少年明知故犯行为的心理规律探析[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年03期
5 洪波;青少年道德教育向何处去——中日青少年问题专题讨论会侧记[J];道德与文明;2000年02期
6 张珊明;;国外有关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的研究概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许颖;苏少冰;林丹华;;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4期
8 阿浓;可怕的“潜移默化”(外一篇)[J];华文文学;1986年03期
9 ;青少年逆反与大脑皮层有关[J];心理与健康;2005年10期
10 左惠文;;关于俄罗斯青少年问题的研究[J];神州;2011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菊;宋蓓;;重音乐偏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希斌;董奇;张红川;王昌海;王成全;;学校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徐晓飞;;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干预模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方晓义;万晶晶;邓林园;李一飞;;父母监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方金友;;社会化视角下的闲散青少年问题——基于安徽的调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6 陈涛;;发展与完善我国青少年政策的几点建议[A];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C];2002年
7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简介[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8 尹一桥;;青少年问题的生理因素[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徐晓飞;;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干预模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韩衔;;闭幕谢辞[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喜喜;青少年参与青少年问题立法[N];人民代表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傅立新;防止网络伤害青少年[N];市场报;2008年
3 记者 王婷婷;12355:为青少年解忧的服务台[N];阿勒泰日报;2009年
4 徐晓兵;向“闲散青少年”伸出关爱之手[N];兰州日报;2012年
5 木风;儿童青少年问题受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王洋 本报记者 郭铭华 韩雪;“自杀”: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N];黑龙江日报;2007年
7 记者 李宇;“12355”关注青少年问题[N];秦皇岛日报;2006年
8 马玉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N];宁夏日报;2007年
9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赵荣;综合管理青少年网络环境[N];江苏法制报;2008年
10 记者 邰澜澜邋实习生 马誉函;团省委招募“联络员”[N];营口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孟成;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测量与潜结构[D];中南大学;2013年
2 李静;癫痫青少年共病焦虑、抑郁相关因素研究及系统式家庭治疗[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2 玛特;浅谈少年儿童网络游戏成瘾问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崔昱X;《青少年帮派应对项目及策略》翻译实践报告[D];重庆大学;2015年
4 严涛;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胡婷;青少年吸毒及其家庭治疗[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秦安美瑜;闲散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静;青少年依恋、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谢海波;小组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程风;试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体育缺失[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10 柳志艳;心理障碍青少年问题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41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