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利他行为与青少年道德品质关系的质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利他行为与青少年道德品质关系的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对他人有益而不求回报的行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利他行为,对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有利于完善和发展网络心理学理论,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进行研究,能揭示网络利他行为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的规律,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领域开创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在查阅和分析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使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筛选出高网络利他行为被试,通过深度访谈法了解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以及网络利他行为对于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收集到的访谈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解释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规律。具体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内容大多和学习有关,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网络指导、网络分享、网络支持和网络提醒;其中,网络指导和网络分享最为常见。(2)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班级责任感;增强了对道德事件的情感觉察与体验;更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形式更为多样;更愿意克服困难去帮助别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判行为,形成了自己的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判断标准。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利他行为 道德品质 质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文献综述7-17
- 1 网络利他行为的概述7-12
- 1.1 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7-8
- 1.2 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现状8-12
- 1.2.1 网络利他行为的特征8-9
- 1.2.2 网络利他行为的结构9
- 1.2.3 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9-10
- 1.2.4 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0-11
- 1.2.5 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11-12
- 2 道德品质的概述12-15
- 2.1 道德品质的概念12
- 2.2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研究现状12-15
- 2.2.1 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存在的问题13
- 2.2.2 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因素13-14
- 2.2.3 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策略14-15
- 3 质性研究概述15-17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17-19
- 1 研究问题的提出17-18
- 2 研究目的18
- 3 研究内容18
- 4 研究意义18-19
- 4.1 理论意义18
- 4.2 实践意义18-19
- 第三章 网络利他行为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的质性研究19-38
- 1 研究方法19-23
- 1.1 甄选被试19-20
- 1.2 深度访谈20-21
- 1.3 数据整理与分析21-23
- 1.4 成文方式23
- 2 结果23-34
- 2.1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现状23-25
- 2.1.1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23-25
- 2.1.2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频率25
- 2.2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品质的影响25-34
- 2.2.1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认知的影响26-30
- 2.2.2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情感的影响30-31
- 2.2.3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行为的影响31-32
- 2.2.4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意志的影响32-33
- 2.2.5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价值观的影响33-34
- 3 讨论34-37
- 3.1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34-35
- 3.2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认知的影响35-36
- 3.3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情感的影响36
- 3.4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行为的影响36-37
- 4 结论37-38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38-40
- 1 研究的效度、推广度以及伦理道德问题38-39
- 1.1 效度38
- 1.2 推广度38
- 1.3 伦理道德问题38-39
- 2 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39-40
- 参考文献40-43
- 附录43-46
- 附录 1:网络利他行为量表43-45
- 附录 2:网络利他行为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45-46
- 致谢46-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杰,方春英;走向科技与道德的良性互动[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8期
2 吴毓华;艺术与道德[J];江汉论坛;1982年05期
3 王静波;“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1994年02期
4 高晓兰;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讨论综述[J];学术月刊;1996年03期
5 刘晓东;道德、道德教育及其受用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李德顺;从情感到理性——关于我国当前道德形势的再思考(续)[J];教学与研究;2001年06期
7 段文阁;社会道德操作的结构和特点[J];齐鲁学刊;2001年04期
8 马云峰,穆广德;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及道德建设[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J];文明与宣传;2001年11期
10 高宏生;文艺与道德、理想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华龙;;道德、公德与私德[A];风正帆悬第二集——道德建设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卢天赐;;加强“小公民”道德建设:防范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覃幼凌;;加快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步伐——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郝文清;;论手机道德[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徐斌;;教师应注重学生公民道德情感教育和培养[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黄云明;;论法律与道德差异性认知的误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石海红;;新形势下的社会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8 李多海;杨爱东;许世成;;家庭学校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9 韦启光;;道德建设在构筑贵州“精神高地”中的地位和作用[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潘艳;;公民道德建设活动重在全社会参与[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思想》杂志总编辑 钱永祥;克服道德异化,恢复道德的生命力[N];东方早报;2012年
2 张尼 张哲 编译;学者建议严格审核候选校长道德品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记者 刘勇;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伟大精神[N];江西日报;2013年
4 本报评论员;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与制度保障[N];法制日报;2003年
5 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伟东;公民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N];经济日报;2001年
6 赵建英;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建设[N];山西日报;2003年
7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祝谦;道德建设七题[N];新疆日报(汉);2001年
8 李培超;让高尚的道德回归生活、引领生活[N];光明日报;2006年
9 邓伟志;完善道德结构 提升道德境界[N];学习时报;2006年
10 田承坤;道德的本质与社会功能[N];本溪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邱德亮;论社会角色责任与角色道德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易珉;企业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D];中南大学;2008年
5 高亚杰;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红静;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其教育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阳红光;公安执法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琳琳;网络舆论伦理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侯玲玲;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吕小艺;面向生活的道德:现代西方“反理论”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王超;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贾佩玲;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金炜;论高校体育的道德培养功能[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王远;孟子的道德情感主义探析[D];贵州大学;2015年
8 马艳艳;文化与道德的关系及道德建设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怡;道德同一性、思维抽象性水平对道德伪善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5年
10 王银妹;静宁县留守儿童道德养成机制创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利他行为与青少年道德品质关系的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4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46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