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体现

发布时间:2014-09-20 12:09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与合作者,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良好和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充满人文精神和智慧,继承和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的语文学科,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技能的单纯训练,一切围绕升学成绩进行教学,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技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形成模式化教学,把内涵丰厚的语文教学,变得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和机械性的劳动。学习结束后,学生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摆脱的苦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无法感受到文本的精彩世界,缺乏审美体验,很难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有几点浅见,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语文课教学,体现,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开放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 往往表现的就是缺乏开放性,学生只是知识被动接受的容器,没有选择的任何余地,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无须思考,无须智慧,只要记住老师的话就可以了。教师的话似乎就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具有不可怀疑的权威性。同时广大教师也迷信教参,迷信专家,教参这么说的,专家这么讲的,我就这么做,一味强调标准答案、规范化思路和规范化模式,看不到生机与活力,把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限制得僵硬、沉闷,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参和教材提示都说明本文的主题:用百草园自由快乐,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表现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发展的教育的不满。但学生认为这种说法很牵强,不符合作者心理实际。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学童时代的无限留恋之情,通篇洋溢着快乐、舒畅、愉悦的情感,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让步入中年的作者回味绵长,提笔成文。教书先生是我认定的“渊博宿儒”没回答我“怪哉”是怎么回事,因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些问题是不屑一答的,作者只有敬畏,并没有丝毫的不满。在教学课堂上,孩子们可以溜到院子里玩耍,先生发觉便大声吆喝,“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放开喉咙,人声鼎沸的读书,还可以“做戏”,“我是画画”,比之今日学校中正规严肃的教育还令人向往。先生读的“铁如意,指挥倜傥”,“金叵罗,颠倒淋漓噫”被认为是无用的教学内容,也是不恰当的。鲁迅先生成为现代文学的建筑师,私塾所学的教学内容无疑为作者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底,不满之情由何而来?学生标新立异的积极探索,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激活创新思维,张扬个性。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也要适应时代要求,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和特殊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标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材即知识”的束缚,大力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形式,彻底的改变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勇于创新形成有效积累。
三、培养个性化思维品质,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倡导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想解放,心灵放飞,个性张扬,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展现出生命的本色,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学生在为斑羚的伟大献身精神深深感动之后,对“看得目瞪口呆”的人类提出了批判,认为作者和文中的那些屠夫一样,虽然对这些伟大的斑羚充满同情之心,但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动物看客,作者在那场赶尽杀绝的毁灭生命暴行中没有表现出人类应用的良知和善心。与学过的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相比,展现了人性的巨大差距,同样是人为动物的伟大舍身精神惊呆了,但“我赶紧唤住惊愕的狗,而且怀着敬意走开了……”《麻雀》一文,在唤住“狗”的简单行为中却表现出了人类最深重的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和伟大的良善品质,作为猎人表现出来的良知、友善天性的回归,深深的启迪和熏陶了我们的高尚情怀。学生对《斑羚飞渡》和《麻雀》和鉴赏性的个性化阅读,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了新的的精神高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得到和谐发展。


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www.bigengculture.com)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9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5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