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女子教育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8-07-16 11:12
【摘要】:辛亥革命前夕,正值清廷实行"新政"时期。辛亥志士和有识之士鼎力鼓吹女子教育,声言女子教育既有利于女子各项权利的获得,也有利于家庭生计,还有利于优生优育,善种强种,更有利于救亡图存。他们奔走呼号,社会人士终于逐渐觉醒,掀起了兴办女子学校的高潮,女子教育面貌出现前所未有的改观。女子接受了教育,产生了强烈的个人对于国家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意识,不仅积极宣传鼓动女子独立自主,结成团体争取自身权利,还积极参与社会革新,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各项活动,为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Abstract]:On the eve of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Qing Dynasty implemented the "New deal" period. They clamored, the social personage finally awakened gradually, set off the upsurge of setting up the girls' school, the female education appearance appeared unprecedented change. Women were educated and developed a strong sense of personal oblig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to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y not only actively propagated and encouraged women to be independent, formed groups to fight for their rights, but also took an active part in social innovation.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various activities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for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分类号】: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杰;傅懿;;女性主体性的媒体言说——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日报》专刊《妇女界》的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王传满;女性历史的解构与重建——论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女权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何黎萍;;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特征考察[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4 章征科;20世纪初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莫爱;;《诗经》中的生命意识和悲秋体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6 罗璐;项婕;;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看五四女作家的女性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黄湘琴;;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论秋瑾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谢忠强;刘转玲;;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述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南治国;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慧洁;;上海著名绅商经元善与经正女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阎广芬;;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3 阎广芬;;中外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简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4 谢金伶;;清末民初北京服饰的变化研究[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5 张志永;;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与婚外性关系[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林星;;福州女性与近代社会变迁[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7 李升辉;;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民主作风”与女工夜校[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峰;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D];上海大学;2010年

2 周乐诗;清末小说中的女性想象(1902-1911)[D];上海大学;2010年

3 袁蓉;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1858-1949)[D];复旦大学;2009年

4 莫文秀;《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何楠;《玲珑》杂志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D];吉林大学;2010年

6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D];复旦大学;2009年

9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潘大礼;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敏;民国城市服饰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谷青;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丽红;邓颖超妇女参政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周婷婷;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志荣;论当代中国女性的伦理困境与出路[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鄢宜;近代福州本土女性服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伟;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角色管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余娇;霓裳清影千秋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秦奋;清朝晚期至民国中期福州女子教育研究(1850-1937)[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朝霞;三坊七巷文化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嘉秀;我国女子教育展望[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5年09期

2 别必亮,,曹华清;论清末的女子教育[J];教育与职业;1996年06期

3 韦石;世界第一部系统的女子教育专著[J];中小学管理;1994年12期

4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果阳;20世纪以来——女子教育的大发展[J];教育科学;1991年02期

6 尹祥霞;;陶行知关于女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03期

7 陈祖怀;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述论[J];史林;1996年01期

8 李忠康;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论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9 张迎娟;发扬行知精神 普及女子教育[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3期

10 杨洁;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从上海女学看中国女子教育的早期发展[J];浙江学刊;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广芬;;中外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简论[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2 阎广芬;;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3 宋海兵;;试析中国教会女子教育[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4 石阳;;青岛教会女校的发展历程及特点[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5 何亮;;近代维新先驱陈炽的教育观[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6 何亮;;近代维新先驱陈炽的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凌云;;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8 李兰萍;;辛亥革命与广东女学[A];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1年

9 王凌云;;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郑涵慧;;人才济济 而国以强——孙中山先生教育思想再析[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增妍;古代的“女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凌一;现代女子教育研究的新突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张莉;近代女子教育与一代女作家的浮现[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曹边防;青浦100个村级教学点将在两年内建成[N];东方城乡报;2006年

5 焦蓉;中国教育:现代化一百年尽管[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李磊;楚雄市文体局举办职工子女教育专题讲座[N];楚雄日报(汉);2007年

7 朱光伦;农民工子女教育何时不再难[N];毕节日报;2008年

8 闫广芬(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商人兴学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N];人民政协报;2003年

9 ;青年流动人口重视子女教育[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10 记者  曾淑花;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N];中山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洁;晚清女子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会霞;清末女子教育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爱勇;抗战前十年的华北女子教育[D];河南大学;2010年

4 秦奋;清朝晚期至民国中期福州女子教育研究(1850-1937)[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雷良波;试论五四时期女子教育的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蒋喜锋;论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媛;厦门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高歌;试论袁枚的妇女观及其女子教育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李丽敏;惠安女子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展望[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26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126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9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