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路径、问题与对策
[Abstract]:Inter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explanation (instill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practice (training of scientific methods) and deepening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c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uch as the sepa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from actual life, the authority and mechan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too single curriculum and the rigi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Scienc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reformed from five aspects: re-examine the status of science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target system of science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science education content system.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理论创新研究项目(985ZB0406)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高师化学教师教育标准示范实验室建设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郝京华;当代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启示[J];小学自然教学;2000年Z2期
2 冯春,冯维;论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4年07期
3 马勇军;吴俊明;;科学教育概念辨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小学自然课的若干问题 丁邦平[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03期
5 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J];中小学管理;199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徐忠东;姜先荣;杨杰;周衍茂;;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乔刚;;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初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骆静;;马克思的人之主体性教育观[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沈昕;;论加强对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辅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于丽红;个性的解放与束缚[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樊勇,朱小平;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9 魏建华;;偶然性与哲学问题的现代转向——以杜威偶然性思想为基础[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10 崔伟奇;论“通识教育”的哲学基础——兼析“科学传统与人文传统”的辩证统一[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臧海群;张国良;;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崔伟奇;;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张振助;;庚款留美学生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方晓东;;试论杜威的儿童发展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刘黎明;;杜威“生长目的”论与罗杰斯“自我实现目的”论之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江恰;;杜威哲学和人的问题[A];“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骆天银;;杜威的民主思想与我国的民主建设[A];“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周玲;王诗龙;;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2 王文礼;20世纪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春春;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华荣;柯亨技术批判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10 王金情;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成蓉;后现代视域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庄凤;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智慧基本问题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贾东超;美国高校德育探讨及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云鹏;对“学生提问教学”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唐爱琴;高一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衔接与具体做法[D];苏州大学;2010年
7 郑旭;杜威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其影响[D];河北大学;2009年
8 许华峰;转型期西部农业型村“两委”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强瑞芬;中美高中选修课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铁芳;科学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廖湘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实现[J];教育科学;1999年02期
3 丁邦平;科学观与科学教育改革:跨学科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4 母小勇,李代志;美国《科学教育标准(草案)》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学科教育;1999年11期
5 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J];中小学管理;199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洁;陈水平;;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幼儿园科学课程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年35期
2 张运红;;二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及其特点与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3 蔡铁权;;科学哲学观点的变化对科学教育的影响[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2期
4 刘恩山;;“21世纪技能”呼唤科学教育改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06期
5 王晶莹;;美国基础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J];物理通报;2008年04期
6 杨建朝;;农村科学教育:现实困境中的策略思考——基于云南部分农村中小学的调查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02期
7 马开剑;;发达国家中学STS教育课程实践述要[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8 胡银辉;;“做中学”与科学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张璇;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对中国的启示[J];宁夏教育;2003年06期
10 魏冰;科学素养——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中心概念[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宝山;;欧美国家开展科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徐红;;提升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磊;;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现状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葛英姿;;在科普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5 黄立志;;适应新课程 走进科学课——浅谈初中理、化、生、地教师的角色转变[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徐卫;罗晓媛;;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探究式教学研究[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7 卞祖武;赖肖冰;邱伟华;;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小学科学教师——江西省小学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郭红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整合科学课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林培英;;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结构问题的几点思考[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10 张丽娟;;在科学课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和探索[A];2009年广东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优秀论文选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 英;美国科学课程的特点[N];中国教师报;2004年
2 李建平;科学课程实验难在哪儿?[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余自强;科学课程的科学探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李建平;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一路走好?[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雅静 通讯员 索登;科学教育不应遭漠视[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6 本报记者 柯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初显“黄宗羲定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溧阳市实验小学 陶国忠;小学科学课程中个性化评价的尝试[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8 鲁建国 陈丰;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N];中国教师报;2006年
9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韦钰;培育创新文化不能缺位科学教育[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提高科学素养先抓娃娃[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波;科学课程的文化阐释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蔡其勇;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王文礼;20世纪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潘苏东;从分科走向综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晶莹;中美理科教师对科学探究及其教学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周勇;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江林;高师理科专业教育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徐学福;模拟视角下的探究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睿;基于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刁彭成;科学文化与中国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斌;化学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初步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汝葵;着眼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熊艳;中英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立志;科学课程教学策略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罗丽媛;建国后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红柳;我国科学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郭建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甘晓红;科学课程中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09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209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