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英意识

发布时间:2018-11-18 07:56
【摘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教育指导思想。它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方面的思想都是针对旧教育片面、畸形、等级差异和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的分析而提出的,它特别重视对蕴藏在普通人尤其是工人身上的各种潜能的发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大众化的内核是精英意识,而不是粗放式的、低层次的、单纯的对教育外延的拓展。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崇高使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是与精英意识背道而驰的。相反,是以之为前提的。
[Abstract]:Marxist educational thought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education that we insist on all the time. Its ideas on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ur,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so on,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light of the one-sided, deformed, hierarchical differences of the old educ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large industrial society. It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potential of ordinary people, especially workers. In Marxist educational thought, the core of popularization is elitist consciousness, not extensive, low-level, simple extension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noble mission of human liber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Marxist educational thought is not contrary to the sense of elite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n the contrary, it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安徽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
【分类号】:G40-09;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梁小伊;浅谈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的理性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8期

2 雷晓云;精英教育:一个仍需关注的课题——兼论精英与精英教育的质的规定性[J];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陈斌;私营经济发展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9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10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义遒;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2 韩国彦;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增长与质的飞跃[J];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03期

3 孙秉欣,孙文生;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对比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4 雷晓云;精英教育:一个仍需关注的课题——兼论精英与精英教育的质的规定性[J];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李;;也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周小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品格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李烈钧;;走进马克思故居[J];观察与思考;2011年07期

4 王延波;;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精神实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贺方彬;;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靳蕊卉;;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高云;;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其历史命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糜海波;;关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万春梅;;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条件[J];学理论;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心铭;;学习毛泽东对待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熊启珍;;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占英;黄玉;;邓小平是把握、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光辉楷模[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7 唐铁汉;;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8 李耀萍;;学习“三个代表” 坚持与时俱进[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9 梁柱;;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10 谷丽娟;;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田建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还好吗?[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记者 汪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津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4 【美】阿里夫·德里克 于海青 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郑萍;佐佐木力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钟君;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南宁召开[N];光明日报;2008年

7 记者 陈欣然;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举行[N];天津教育报;2008年

8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学明;为什么不提“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延明;用学科的尺度对待马克思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徐崇温;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枢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6年

9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双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东方农民问题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丛微;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文婕;论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7 吴乐涛;马克思主义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瑞敏;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及其实践[D];安徽大学;2010年

9 刘新;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及其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谢辉;对精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39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339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9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