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国际文凭组织PYP课程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0-02-21 12:09
【摘要】:P YP课程是国际文凭组织为3-12岁儿童提供的国际化教育课程。本文分析了这一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学习者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内容特点和教学方式等,并阐述了其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悦;;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实践[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吴全华;王润萍;;论教育和谐与学生精神和谐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卢晓东,赵琼;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魏忠元;对培养适应未来教育人才的思考与考察——《语文教学论》课堂教学应注意“六引导”[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马沛军;彭金城;徐增荣;张晋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体育绘图》课程模式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马沛军;彭勤智;;信息技术与体育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李志萍;;高职《实用英语》分层教学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罗祥华;李丽芳;;成人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J];成人教育;2007年09期

9 沈云林,彭劲松;关于潜在课程建设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10 方宏常,陈章顺;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鑫;;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的探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霞;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牛文明;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恺;基于DEA和多元智能的教育信息管理理论与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曹建召;学校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靳淑梅;教育公平视角下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白絮飞;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基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学校体育课程开发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莉;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高校公民教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敏;家具产业技术工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吴玉;《C程序设计》课程多元评价的研究与实现[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坚;福州市城区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伟艳;高中语文新闻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图雅;高二文理分科重组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建飞;课程理论与实践统一视野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石辉;儿童的“理论”:危机与拯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乔健;高中英语情境化语法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松;谢晋;;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与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郝丽萍;吕澜;朱华燕;;建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张燕敏;;对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9期

4 张林;万春;;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5 阮阳;李森;;中西教学方法研究的历史透视与现代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6 蒋己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6期

7 杨伟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8 肖应才;;关于高校邓小平理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9 刁维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10 张俊兰;;关于启发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做不了大师,也要努力做个好教师——对如何做一名“好教师”的思考[A];农业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李云;;让人文精神在素质教育中闪光[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3 叶泰;;关于“农函大”培训与农村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思考[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王林;吴有富;;中法教育体制对比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建忠;周延丽;刘松年;;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再思考[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王菊平;;现代教育技术历次定义的解读与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宋唐;王丽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网络化条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9 傅爱芳;;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滕翼飞;彭文辉;;关于网络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与建议[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晶;中国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本报记者 黄志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N];西藏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李建平;面向全体 重视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李建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遵化市东新庄镇中学 张久标;试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具体改革目标[N];唐山劳动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建平;更加重视实践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李建平;研究性学习 挑战传统教学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王咏梅 潘玉英;锡山: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9 孝昌县东城中学 黄国初 管胜江;多给学生“戴高帽”[N];孝感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平;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维宁;理科教师学业评价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琳;“建构主义热”的冷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2 汪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邓小花;关于语文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艾君;构建绿色课堂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海黎;对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建设的思考[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6 蒋华;民办教育公司化运作倾向性之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治国;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金锋;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关胜利;日本“综合学习时间”对蒙授研究性学习借鉴与启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黎兴安;长阳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81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581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3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