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环境下基于成效理论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19:27
【摘要】: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移动学习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但依然沿用传统教学设计方式导致本应为学习效果带来显著变化的学习方式未能发挥其潜能。本研究从理论视角切入教学设计,成效理论强调预期学习目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目标、活动和评价一致的理念能有效提高学习质量,试图在移动学习环境下以成效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开发,为移动学习教学设计和实践提供新思路。在理论研究阶段:首先提出了基于成效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参照已有模型的基础上探究基于成效理论的教学设计三层结构。其次分析移动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并确定教学设计要素;最后结合两者,在三大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移动学习环境下基于成效理论的“预期学习成效层——活动设计层——学习评价层”教学设计模型。在实践研究阶段:以本模型为基础,借助“智学微课堂”移动学习环境,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实验依托,以《数据可视化在学习评价中的应用》课程为例,组织多名中小学教师展开应用实施。通过测试成绩、自评表、学习满意度和访谈的形式对实施效果展开评估。结果如下:1)测试成绩分析:高分段人数较多,根据能力的获取情况使用K-means算法聚成三类,从而提供个性化指导,说明可有效提高成绩;2)自评表分析:本案例的设计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参与,并且会影响学习者学习方式的选择;3)满意度分析:教学设计各维度满意度较高,其中学习形式、活动设计、学习评价的满意度较高,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预期成效、活动设计、学习评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学习者对本次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肯定。4)访谈分析:提前告知目标有助于学习的开展,交流活动设置合理,认为平台操作可能会对学习效果和体验产生影响。结合案例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有效验证了基于成效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旨在为改善移动学习质量提供设计与实施的思路,发挥移动学习巨大潜力,具有较高的研究及实用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434
【图文】:
图 2- 1 移动学习发文数量及趋势根据文献分析将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划分为四类:其一是资源的研究,任何形式的资源设计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研究热点集中在呈现形式、设计要点及原则、基于不同设备的研究、资源交互等视角。比如基于概念图片段式30的资源设计理论,基于知识元的资源组织方式31,符合学习者使用习惯和多媒体信息设计原则的移动资源界面设计32。其二是移动学习平台和技术,移动学习平台搭建一部分是基于原有的软件,例如微信33、QQ 等架构教学体系,另一部分是独立开发功能齐全的 APP,近几年发展的“云计算”、“4G 技术”、“可穿戴设备”等也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每一次技术的更新都会使移动学习更加满足学习者需求;其三是移动学习的应用环境和人群,企业员工34、教师35、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36等领域均有涉及。对企业员工和教师来说,工作的性质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以确保可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四章 应用案例设计通过对移动学习频率和时间的调查发现:89%的学习者会经常或有时进行移动学习,11%偶尔使用,可见移动学习对教师来说已经不陌生。移动学习的时间显示均匀分布,268 人选择空余时间学习,教师工作时间固定,加班情况相对较少,可充分利用周末或寒暑假;253 人选择遇到困难需要解决问题时学习,移动学习随时随地可开展学习的特性为教师提供了便利;145 人选择没有特定时间,152 人选择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具体如图 4-4 所示:
本文编号:2737177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434
【图文】:
图 2- 1 移动学习发文数量及趋势根据文献分析将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划分为四类:其一是资源的研究,任何形式的资源设计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研究热点集中在呈现形式、设计要点及原则、基于不同设备的研究、资源交互等视角。比如基于概念图片段式30的资源设计理论,基于知识元的资源组织方式31,符合学习者使用习惯和多媒体信息设计原则的移动资源界面设计32。其二是移动学习平台和技术,移动学习平台搭建一部分是基于原有的软件,例如微信33、QQ 等架构教学体系,另一部分是独立开发功能齐全的 APP,近几年发展的“云计算”、“4G 技术”、“可穿戴设备”等也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每一次技术的更新都会使移动学习更加满足学习者需求;其三是移动学习的应用环境和人群,企业员工34、教师35、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36等领域均有涉及。对企业员工和教师来说,工作的性质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以确保可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四章 应用案例设计通过对移动学习频率和时间的调查发现:89%的学习者会经常或有时进行移动学习,11%偶尔使用,可见移动学习对教师来说已经不陌生。移动学习的时间显示均匀分布,268 人选择空余时间学习,教师工作时间固定,加班情况相对较少,可充分利用周末或寒暑假;253 人选择遇到困难需要解决问题时学习,移动学习随时随地可开展学习的特性为教师提供了便利;145 人选择没有特定时间,152 人选择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具体如图 4-4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峰;李杰;;“互联网+”时代中国成人学习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05期
2 姚红静;;移动学习技术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融合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12期
3 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06期
4 司国东;赵玉;赵鹏;;移动学习资源的界面设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02期
5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17期
6 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 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06期
7 李浩君;华燕燕;项静;;基于概念图的片段式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有效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8 章玳;;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9 罗洁;;信息技术带动学习变革——从课堂学习到虚拟学习、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1期
10 约翰·特拉克斯勒;肖俊洪;;用移动设备学习:中国的可能性[J];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新阳;“教师—资源”互动视角下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志;移动学习的现状及其评述[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7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73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