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
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单丹丹
【摘要】:城市流动儿童一般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主要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在流入地暂时居住达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目前我国对于城市流动儿童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健康成长以及城市适应方面的研究(中继亮、刘霞,2010),而对于社会认同的实证研究并不多。Tajfel 1986年认为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及价值意义的了解。为了使流动儿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以西安市为例,采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对西安市469名学生进行了社会身份认同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身份认同表现出了很大的模糊性,农村人认同60人,占城市流动儿童总人数的26.43%;不清楚认同114人,占50.22%;城市人认同53人,占23.35%。(2)男生较女生对于自己身份认同更加明确,女生表现出更大的模糊性;随着年级的增高,流动儿童对于农村人身份认同呈下降趋势,城市人身份认同呈上升趋势,不清楚认同也呈上升趋势并且幅度大于前者。(3)城市人认同与农村人认同在西安居住时间上,以3-5年为界,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不清楚认同随着居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4)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小学及以下父亲文化程度的流动儿童在敌对因子上显著高于高中或中专以上父亲文化程度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在西安居住时间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5)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6)不同社会身份认同状况的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十个因子均分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1
【目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J];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2 张翼,风笑天;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新群体——论流动儿童所面临的畸形社会化[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01期
3 李春;宫秀丽;;自我分类理论概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5 王永丽,林崇德,俞国良;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6 崔伊薇,高文华,王桂英;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年04期
7 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谢尹安;邹泓;李小青;;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师生关系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莹;对城市中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的考察与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金芝,袁德林;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J];中国校医;1995年01期
2 李国瑞;余圣陶;;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3 李焰,张世彤,王极盛;中学生特质焦虑与其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J];心理学报;2002年03期
4 毕重增;重庆市高中生考试焦虑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谈家胜,何根海;杜荀鹤仕进与引退的心理解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凤肖玉;催眠在心理训练中的效应与理论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7 甄志平;张瑛秋;邢文华;;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演进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8 付永长,赫荣威,王宝琴;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心理素质评估、监控及咨询系统[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9 林莺;;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格美育的设想[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10 王浩;网络人格的异常心理及矫正[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毅杰;梁子浪;;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营养与人口素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3 ;我国西部地区儿童的分布和特点[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4 ;西部地区儿童少年膳食和营养状况[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5 ;改善西部儿童营养状况的政策、措施及效果[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6 ;政策建议[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7 曹雁;;孤独症儿童的现实表现特征和情感行为探索及康复教育训练的对策[A];第三届中日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曹雁;;孤独症儿童的现实表现特征和情感行为探索及康复教育训练的对策[A];第一届北京国际康复医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梅;婚姻冲突及其对青春期子女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3 严征;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张芳;局级领导者群体整体效能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娥蕊;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促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发展与教师管理模式变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阿布都哈德(Abduqadir Semet);地域认同与社会交往[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洪师;错(牙合)畸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2 刘影;城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徐新永;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呼琼霞;初职校轻度弱智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丁庆建;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6 许玉萍;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建军;历时之谜与难求之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梁晓珍;大学生恋爱观现状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琳;生活事件对运动员运动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10 陈丽娜;儿童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人炳;;美国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邓泽球,张桂群;论网络虚拟人格[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姚计海;唐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4期
4 张日f,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邱建新;影响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的制度因素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6 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杨文娟;新型师生关系:双向尊重——浅议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平等[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8 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2期
9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10 张克文,李占江,邱炳武;学校生活适应量表的修订报告[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峰;;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山西省政治学会纪念建党85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华伟;网络交往与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孙健;网络人格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中国妇运;2007年06期
2 孙德君;裴亮;刘爱书;;某小学277名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概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8期
3 李艳;陈昌文;;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魅力中国;2009年34期
4 李怀玉;;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9年05期
5 唐咏;;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健康研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曾守锤;;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08期
7 戴斌荣;;流动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8 郭志巧;;社会工作反歧视视角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中的运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教育探究;2006年02期
10 顾唯页;;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J];文教资料;2006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梨;;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冯帮;;经济排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晓艳;;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思考[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4 陈雷音;罗学荣;;长沙市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王红;陈纯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探索——由“政府购买学位”引发的思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潘瑞康;;关于流动儿童入学难的探讨[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谢广田;戴丽敏;应晓玲;;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性背景与其人格障碍形成的相关性的调查与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8 徐云;汪菁;;流动人口与学生学习行为——流动儿童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10 杨子尼;潘建平;;《中国3—6岁城市儿童忽视常模》的研制[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高一村 杨炳珑;[N];中国社会报;2008年
2 时阳;[N];大庆日报;2008年
3 冉亚雄;[N];河北日报;2007年
4 单士兵;[N];中国社会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淑军;[N];人民日报;2004年
6 吴文彪 张霞 王平;[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记者 黄标 通讯员 梁锦培;[N];中山日报;2010年
8 陈若葵;[N];中国妇女报;2003年
9 曹丽娟 刘涛;[N];中国妇女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王永钦;[N];中国妇女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曦;社会融合视角下流动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严征;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陈刚;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周潇;劳动力更替的低成本组织模式与阶级再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熊易寒;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政治社会化:一项基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刘欣;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宝宏;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D];南开大学;2009年
9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邢海燕;农民工健康状况及其卫生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娟;“生活世界”视域下的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敏红;群体关系结构特征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城市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盈盈;南宁市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李思霓;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过程中的归因风格与挫折应对[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彩;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崔娟;广西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广东;从生活世界看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D];云南大学;2010年
8 孙倩倩;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状况的调查[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南开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
相关作者
>朱娟 >张洁
>沈涛 >邵宁
>熊易寒 >徐丽敏
>陈红燕 >周潇
>严征 >赵翠兰
>陈刚 >崔彦
>邢海燕 >祝志芬
>陈登福 >庄曦
>田宝宏 >李丽
>崔云 >刘欣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7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