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南疆学校民汉合宿背景下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9:24
【摘要】:学校归属感指学生与所在学校互动过程中,感受到被认可和接纳并愿意融入其中的一种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业及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宿舍是在校生主要的生活场所,研究已证实良好的住宿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新疆学校生源构成的民汉比例已日趋参半,故自2014年起,新疆地区学校开始逐步推行民汉合宿。而民族地区普遍重视团结教育,故相对于外显态度而言,学生对民汉合宿的内隐态度则更加客观。据此,本研究拟探讨民、汉学生对合宿的内隐态度,并尝试通过团体辅导技术来提升他们的合宿态度以实现对学校归属感水平的干预,以期为民族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首先,采用SCL-90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出的240名在校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无明显心理障碍且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达到一定分数的被试共40名,并保证所有被试均来自不同的宿舍;继而,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各20人,并保证每组民汉、男女比例均等;然后,采用反应时测验对两组被试合宿态度进行测试,同时使用量表测量学校归属感;再次,对实验组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团体辅导(每周一次);最后,两组被试同时完成后测。研究所使用的反应时测验系自行编制,分别包括对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的测验;所使用的学校归属感量表由香港学者CheungHui修订,包含归属感和抵制感两个维度。对所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对合宿积极态度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干预前,实验组对合宿积极态度的反应时显著低于控制组。(2)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学校归属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实验组的学校归属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控制组。(3)合宿积极态度可以预测归属感维度以及总体学校归属感。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基本证实了研究假设,即团体辅导提高了学生积极的合宿态度,而积极的合宿态度提升了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喀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4.2
【图文】:

理论模型,疏离感


学理论模型学概念模式是 Vincent Tinto 于 1975 年在 Emile Durkheim 的自杀论的基如下图所示。Emile Durkheim 在其《自杀论》中结合社会环境对不同时代人群进行分析,认为如果个体与社会之间不能完全地融合,就会导致个体杀倾向。Tinto 的辍学理论认为,倘若学生不能较好的参与学校活动中,便的可能性。而学生个体与学校之间互动越良性,越有利于其学业顺利完成;将会在学业上失败或在社交中产生孤独感与疏离感[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践美;;住宿学院制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基于S大学的个案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年02期

2 冯小亮;黄敏学;张音;;矛盾消费者的态度更容易受外界影响吗——不同态度成份的变化差异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01期

3 陈启山;;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研究;2009年06期

4 李飞;杨坤;;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5 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8期

6 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年02期

7 蔡华俭;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8 张林,张向葵;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娅丛;中职生学校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曹丽;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薛黎明;宿舍内社会排斥对女大学生社交自尊、内隐自尊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4 祖培;中专生学校归属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文和;小学生同学关系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6 曾慧美;大学生对蔬菜和肉食内隐态度的测验与干预[D];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

7 李甜;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杜渐;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杜好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黄颖;完美主义内隐态度与干预[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05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805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7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