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论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席勒站在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的立场提出的现代美育观,在 20 世纪初由王国维、蔡元培等引入中国,他们试图以此来纠正中国教育中重智育而轻价值意识的功利主义的偏颇。但百十年过去了,把读书作为追求功名利禄的手段、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仍然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指出素质教育是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入现代教育观,有利于学校教师和管理者深入具体地实施素质教育。美育作为情感教育,是从人的感觉和情感入手来提升素质的教育。由于人的心智发展以感性、情感为基础,故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有助于受教育者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发展、良好审美能力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助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激发等,从而使人的综合素质真正得以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 浙江科技学院校长办公室;
【关键词】: 美育观 学校教育 素质教育
【分类号】:G40-014
【正文快照】: 一、现代美育观念有助于强化学校教育的素质教育方向美育的思想和实践从古代就已经有了,但是,作为一种全面育人思想的美育观则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在人类思想史上,“美育”是作为一种对现代性的批判思想而出现的,而其理论基础则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德国诗人、思想家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传信;论人的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李道先,侯曙芳;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吴明;“我”在哪里?——读弗罗姆《爱的艺术》[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王德岩;当代中国的社会变化与高校美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刘双贵;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J];北方论丛;1999年02期
6 曾耀农;论影视的审美教育功能[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张楚廷;全面发展实质即个性发展——重温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8 陈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朱瑛;;现代体育与城市形象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10 韩宝爱,王富平;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2 徐放鸣;;比较诗学视野中的文学风格论研究[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4 何国瑞;;《讲话》中的文艺学基本原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5 王珂;;论英诗诗体对闻一多的影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郭鹏;;中国手风琴教学及教学对象特点的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5 胡晓薇;道与艺——《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与文学艺术[D];复旦大学;2003年
6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炳全;人性彰显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复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齐凌云;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3 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俊玲;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何玉蔚;论弗·吾尔夫的人格冲突与整合及其在创作中的展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彩珍;论中小学德育的美育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范晓明;寻求心灵的自由[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锡坚;学校教育的尴尬[J];广东教育;2004年12期
2 郏示德;学校教育的问题与职责[J];中国教师;2005年03期
3 王安顺;教育孩子 从平凡开始[J];文教资料;2005年03期
4 赵敏霞;;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J];班主任;2006年01期
5 李家成;走向“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J];人民教育;2004年21期
6 李兵;新时期学校应有的办学理念[J];校长阅刊;2005年06期
7 李辉明;教育应成为生命的资源[J];班主任之友;2005年07期
8 梁伯奇;学校教育评价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9 吴浩;吴中山;;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10 王鉴;;论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小心,学生“自杀性”行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王万章;崔学勤;王路;;老年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思路[A];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C];2008年
3 叶金花;;浅谈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4 李春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学校心理卫生及健康教育浅析[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电影为学校教育服务任重道远[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6 张宜海;;谈学校公民教育[A];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何政生;;家访——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巩德成;;如何搞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9 森本义则;齐藤茂;吉本隆光;早稻田一嘉;;学校教育での KEMS と JABEE の必要性[A];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6)——第六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严建华;王秀梅;;试述学生成长的三要素[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市学业管理与评价所 凌兆福;学校教育应以“大学业”为中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何捷;请不要假借父母的名义[N];天津教育报;2010年
3 周润智;健全的学校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4 张耕山;加大学校教育力度[N];江西日报;2004年
5 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党委书记 李志春;忠实履行神圣使命 扎实推进学校教育[N];大同日报;2009年
6 西南师范大学学通社 陶丽;当网络到来的时候,,学校教育怎么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白石洲中英文学校校长 兰金仁;学校教育应当做些什么?[N];深圳商报;2004年
8 董晨 顾德宁;学校教育润物细无声[N];新华日报;2004年
9 鸣琦 赵力;大学生怎样看当前的学校教育[N];陕西日报;2004年
10 浙江省宁波市老庙小学 罗树庚;学校教育能否摆脱家长的不当干涉[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晶;加强家校合作 构建和谐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润娥;兰州市普通高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连英;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期察哈尔地区的学校教育[D];内蒙古大学;2007年
4 左东芳;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杨明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1915-1945)[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朝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马丽燕;宗教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晓丽;多元文化背景下肃南裕固族学校音乐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振;体校学生厌学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21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52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