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
本文关键词: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
更多相关文章: 家校合作 价值 亲子的盟约性 师生的契约性 家庭式学校 学校式家庭
【摘要】:在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成共识。但是,要使合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还应该以认识家校合作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为前提。本文首先对家校合作价值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进而从亲子关系的盟约性及师生关系的契约性对家庭与学校价值的独特性进行了阐述;再通过提出社会转型对家校合作的新挑战,论述实现家庭式教育与学校式教育价值的融合。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关键词】: 家校合作 价值 亲子的盟约性 师生的契约性 家庭式学校 学校式家庭
【基金】:教育部重点课题“家校合作在薄弱学校养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为DHA100247)
【分类号】:G459
【正文快照】: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两个生活世界,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发挥家庭和学校各自的独特影响,还需要实现这两个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协调。在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成共识,但要使合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还需要以更为深入的价值认识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f ;;家校合作:一种特殊的交往[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03期
2 杨荣明;;农村家校合作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17期
3 陈峥,王建梁;家校合作的纽带——美国家长教师联合会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05期
4 冯婉仪;台湾协和学校家校合作掠影[J];基础教育参考;2003年Z1期
5 冯凝;;家校合作育人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2009年03期
6 汤小丹;;小学家校合作问题初探[J];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2009年10期
7 尹立新;;家校合作教育问题剖析[J];辽宁教育;2010年03期
8 申瑞芝;家校合作 培养合格人才[J];北京教育;2002年06期
9 蒋秋娟;科学教育的新天地——“家校合作”[J];科学课;2003年03期
10 陈利平;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中的家校合作[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冯凝;;家校合作育人的实践探索[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刘映桃;;家校合作促学生发展的途径与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4 臧原;;家校合作培养初一学生自我适应性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秋花;;探索多元化家校联系方式,家校合作新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6 赖丹凤;伍新春;;中小学生家长参与子女学业教育的态度、行为及特征[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蔡虹;郭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张大均;刘衍玲;臧原;;家校合作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的探索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徐宏;;档案资源性及其辨证认识[A];2007年浙江省高等学校档案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朱红;;新时期家校教育合作的研究与实践[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淼;家校合作模式将全市推广[N];青岛日报;2010年
2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金刚;家校合作:让学生学会健体[N];中国体育报;2011年
3 通讯员 秦梅;实施家校合作计划 邀请家长管理学校[N];东莞日报;2011年
4 曹松荷 何菁;家校合作 用心呵护[N];镇江日报;2009年
5 山城区第七中学 张全利;家校合作: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N];鹤壁日报;2011年
6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杨晓丹;用沟通打开家校合作之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记者 王定翔 通讯员 王正帅 刘建兴;市十二中:创新家校合作平台 完善家校教育网络[N];平顶山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邵滢;家校合作成就和谐教育[N];开封日报;2010年
9 记者 金璐;我市启动中小学家校合作行动年活动[N];金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陈广琳 通讯员 谢晨 邓少勇;家校合作共育阳光少年[N];深圳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鹃;权力的迁移[D];河北大学;2012年
2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3 郝若平;家校合作:亲师互动对学生学习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蔡梓瑜;澳门家校合作发展路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5 黄明玉;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复旦大学;2009年
6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邓京力;历史评价论研究——以中国古代评价问题为中心[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家校合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莹;对朝阳市四所市直高中家校合作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陆春晔;影响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4 韩绪芹;泰安市初中家校合作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恒懿;家校合作新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东兰;中学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琦;小学家校合作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世杰;城市化进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9 兰应钟;中小学家校合作委员会组织运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立川;南昌市东湖区初中阶段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84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584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