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不同类型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学生发展 独立学习与交往学习 外向学习与内向学习 符号学习与经验学习
【摘要】: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观察,可以将符号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反思学习、观察学习等五种基本学习形式,分别归结为不同的类别,并因此形成独立学习与交往学习、外向学习与内向学习、符号学习与经验学习等三对基本的学习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全面发展而言,处理这三对学习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在认识这些学习类别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功能与局限的基础上,关注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在它们当中作出非此即彼的取舍。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学生发展 独立学习与交往学习 外向学习与内向学习 符号学习与经验学习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方式的类型、功能及其选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适应新的发展取向的多维学习观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在我国,人们经常将“学习”等同于“书本知识学习”。实际上,学习具有多种类型,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把握学习类型。如按照学习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区分为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反思学习与观察学习等五种基本类型。由于这五种学习各自的对象及其展开过程的差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佑清;知识学习的发展价值及其局限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杨尊伟;美国教师教育:从“能力本位”到“标准本位”[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5 胡定荣;对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6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唐德斌;王孝红;;建构主义的英语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许晓东;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宋爱芬;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郝新东;;建构主义导向下的法律逻辑学教学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东;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姚静;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认知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柯清超;分布式学习系统软件建模方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皮亚杰、维果茨基对建构学习观的贡献[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丁咏;高中学生物理认知水平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红军;流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多媒体教学中应用模式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冬雪;“视、听、做”一体化的婴幼儿语言习得环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乔翠兰;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莉;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蕾;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志颖;基于案例的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瑛;“痛风临床诊治”网上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翠凤;中美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之整合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陈佑清;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3 陈佑清;知识学习的发展价值及其局限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弼成;学生发展:个体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范畴[J];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2 马会梅;;教师教学领导行为与学生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2期
3 张翔;卢志刚;;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危机之社会学审思[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周东明;论学校和班级中的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5 江喻洪;;从“拖堂”说起……[J];教育科学论坛;2001年04期
6 ;如何看待学生的过失[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7 张鹏;;让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09期
8 蔡晓莉;龚其正;;网络下的阅读活动及其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7期
9 郭晚盛;;校长听课评课要“六看”——兼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6年01期
10 魏虹娣;;学科心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丽恒;;初中教师期望对学生发展之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陈丁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制”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文清;;校本研究的路径及基本方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课题组;;构建普教、职教和谐发展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5 沈立新;;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新习惯养成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6 刘赤;;关于优化课程的思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7 顾建忠;仲建毅;;《小学生“成功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8 陈宏杰;;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9 安方明;;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在90年代的新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杨子权;;增强学校发展力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珂;“学生发展性评价”内容与方法出台[N];福建日报;2004年
2 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总校校长 曹衍清;建设适宜学生发展的评价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赵小雅;评价:着眼于学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季团卫;情系学生发展 爱心创造希望[N];西藏日报;2004年
5 魏忠;坚持内涵发展 打造教育明珠[N];江苏法制报;2008年
6 沭阳县耿圩中学 张虎 蔡桂川;构建和谐班级 促进学生发展[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叶红;以环境教育 促学生发展[N];文汇报;2007年
8 青岛艺术学校 胡修江;顺“性情”还是尊“教化”[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岳陆;办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1年
10 主持人 程熳;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N];黄石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阎亚军;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勇鹏;应得与公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俎媛媛;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汤林春;学校效能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虹元;基础教育教师课程权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霞;信息技术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董瑾炜;班主任影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帆;基于新课程背景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俞云;上海市二期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斯琴满都呼;选择性学习与学生发展的理论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丹;教师的性别差异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尚金鹏;校本教学研究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来永国;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65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65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