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大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18:08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压力知觉 心理弹性 应对方式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大学纷纷扩招,大学生群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仍是应试教育为主,大学生入学之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考大学就是唯一的目标,进入大学后许多其他的发展任务出现了,这些心理发展任务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并不是所有大学生在面对这些发展任务时都感到有很大压力,也就是说,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同大学生感受到的压力程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等程度的压力,有的学生在自身努力和他人的帮助下能够平稳过度,处理好各种发展任务,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无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最终影响学业和生活,也就是说他们表现出的心理弹性不同,用来应对压力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对大学生的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各项心理发展任务。 近年来,国内关于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研究在不断增多,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为了避免了以往从压力源角度研究压力感知的偏差,进一步澄清压力知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现状及特点,明确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三者关系,验证和丰富前人对于大学生压力知觉的研究结果,弥补国内关于压力知觉研究的不足,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哈尔滨市500名高校大学生作为被试,施测《压力知觉量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三份量表,并对问卷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大学生压力知觉水平中等偏低,在性别、专业满意度、是否独生和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中等偏上,在性别、专业、专业满意度、是否独生和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大学生多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在性别、专业、专业满意度、是否独生和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4)压力知觉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和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压力知觉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 (5)压力知觉可以正向预测成熟型应对方式,反向预测心理弹性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心理弹性正向预测成熟型应对方式,负向预测不成熟型应对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 压力知觉 心理弹性 应对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5.5;G4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2
  • 1.1 前言:问题提出10-11
  • 1.2 研究思路11
  • 1.3 研究意义11-12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12-30
  • 2.1 压力知觉的文献综述12-15
  • 2.1.1 压力和压力知觉的界定12-13
  • 2.1.2 压力知觉的测量13-14
  • 2.1.3 压力知觉国内外研究现状14-15
  • 2.2 心理弹性的文献综述15-24
  • 2.2.1 心理弹性(resilience)概念的界定15-17
  • 2.2.2 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模型17-21
  • 2.2.3 心理弹性的测量21-22
  • 2.2.4 心理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22-24
  • 2.3 应对方式的文献综述24-27
  • 2.3.1 应对概念的界定24-25
  • 2.3.2 应对方式的测量25
  • 2.3.3 应对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25-27
  • 2.4 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27-28
  • 2.5 本章小结28-30
  • 第3章 研究目的、假设与研究方法30-33
  • 3.1 研究目的30
  • 3.2 研究假设30
  • 3.3 研究方法30-33
  • 3.3.1 研究对象30-31
  • 3.3.2 研究工具31
  • 3.3.3 数据分析方法31-33
  • 第4章 研究结果33-44
  • 4.1 大学生压力知觉特征变量上的差异研究结果33-35
  • 4.1.1 压力知觉各维度及总体情况分析33
  • 4.1.2 压力知觉的人口学变量特点33-35
  • 4.2 大学生心理弹性特征变量上的差异研究结果35-38
  • 4.2.1 心理弹性的各维度及总体情况分析35
  • 4.2.2 心理弹性的人口学变量特点35-38
  • 4.3 大学生应对方式特征变量上的差异研究结果38-41
  • 4.3.1 应对方式的各维度及总体情况分析38
  • 4.3.2 应对方式的人口学变量特点38-41
  • 4.4 大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41-44
  • 4.4.1 压力知觉、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41-42
  • 4.4.2 压力知觉、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42-44
  • 第5章 讨论与建议44-50
  • 5.1 大学生压力知觉的特点44-45
  • 5.2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45-46
  • 5.3 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46-47
  • 5.4 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探讨47-48
  • 5.4.1 压力知觉和心理弹性的相关及回归分析47
  • 5.4.2 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及回归分析47-48
  • 5.4.3 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及回归分析48
  • 5.5 建议48-49
  • 5.6 研究不足及展望49-50
  • 第6章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6
  • 附录56-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彩琴;;大学生学习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袁立新;林娜;;压力知觉量表在大学生样本中的因素结构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4 熊承清;何朝峰;侯艳丽;;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5 杨琴;张昱;张澜;;医学生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0期

6 刘芳;刘世瑞;;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科学决策;2008年10期

7 刘玉新;张建卫;;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余路;俞爱月;;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贾文华;;认知风格与大学生专业学习满意度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凤娥;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兰兰;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郑红;大学生积极压力应对认知评估训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毛淑芳;复原力对自我复原的影响机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旭培;认知评价在工作压力过程模式中的作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丽君;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高登峰;大学生学习压力、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68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68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8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