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论当代技术教育的四种可能进路——基于米切姆技术概念框架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13 22:02

  本文关键词:论当代技术教育的四种可能进路——基于米切姆技术概念框架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教育 技术概念框架 成物与成人


【摘要】:技术与技术教育关系密切。但直至现在,技术仍被视为人们手中的中性工具,或者至多不过是科学发现的应用,技术本身所蕴含的育德、益智、审美等教育价值被遮蔽或丧失。因而对技术内涵的深度揭示将开启技术教育圆融自足的可能进路。基于米切姆对技术作为人工物、技术作为知识、技术作为过程、技术作为意志这一技术概念框架的构建,可以开掘出当代技术教育的四种可能进路。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技术教育 技术概念框架 成物与成人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我国中小学技术教育体系建构研究”(DHA070157) 安徽省教学重点研究项目(2010131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卡尔·米切姆(C.Mitcham)是美国当代颇具影响的技术哲学家,他曾担任美国哲学与技术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其专著《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通过技术思考:工程与哲学之间的道路》)(1994)被认为是“技术哲学20年发展的标志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翠菊;论怀特海的教育艺术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赵国栋;关于信息通讯技术对大学教学影响的理论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3 王桂波;《论语》之素质教育思想探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1期

4 常艳芳;大学精神的时代表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靖国平;论智慧的涵义及其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刘静;知识与教化:略论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7 吕淼,符少辉;制度创新:院校研究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8 王秀红,高晓伟,李艳梅;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技术素养[J];化学教育;2005年01期

9 朱平;;新时期高校“两课”教育质量评估应考虑的几个因素[J];北方经贸;2006年09期

10 常丽丽;山西省部分大学本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翟静丽;个人教育选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轶芳;交往教学理论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洪清;知识观的转变与教育理念的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宁团红;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郭兰英;高等学校学生权利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4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兴玉;历史反思与生态建构—当代语感理论的认知基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玲;教师创造性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建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激励思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斌;试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晔;对美院学生油画创作问题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未;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培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02期

2 姜乐仁;;关于小学基本生u"技术教育UO楲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57年02期

3 杨祖坝;李松林;;怎样在一堂植物实习课中贯澈基本生产技术教育[J];生物学通报;1957年10期

4 ;放手发展积业技术教育[J];教育导刊;1985年03期

5 ;博览篇[J];江西教育;1986年03期

6 李继星;成人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初论[J];现代大学教育;1990年01期

7 李景芳;;短期培训仍是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J];成人教育;1993年04期

8 ;商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J];教育发展研究;1994年S1期

9 蔡保田,,李敏,陈继霞;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北京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调查报告[J];北京成人教育;1994年09期

10 朱道华,马传普;农业大学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199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晓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童启明;;建立符合技术教育规律的专业教学模式[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杜中丰;;职业教育内涵探析[A];河南省冶金企业创新与和谐发展研讨会——暨技术经济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王芳;;技术应用型本科电气类专业的比较与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张士行;iJ智旭;;21世纪大中华地区工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之我见[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单从凯;杨雪红;;迎接技术教育的挑战: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利红;贾宇明;;西部大开发——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10 卢小平;;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展望[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苏贵友;微软技术教育大会(TechED)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微软技术教育暨Exchange 2000预览大会召开[N];科技日报;2000年

3 伽师县职业技术高中 祖力皮叶吾布力卡斯木;技术教育要从实际出发[N];喀什日报(汉);2009年

4 翟立原;技术教育课聚合认知和技能[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李军;让技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事[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6 白清荣;安全技术教育要对职工口味[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张克非;值得借鉴的技术教育国家标准[N];科技日报;2000年

8 顾晓红;数字时代的技术教育[N];联合时报;2000年

9 郝玉凤;用真爱铸就品牌[N];保定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马文方;.NET的先行者[N];计算机世界;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开剑;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荣艳红;美国联邦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研究(1917-2007)[D];河北大学;2008年

5 荣艳红;美国联邦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研究(1917-2007)[D];河北大学;2008年

6 杨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建设市场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张治国;光纤传感应用中若干关键技术及系统方案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8 朱建育;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惠斌;光分组交换网络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10 刘小毅;若干新型微结构光纤的结构设计与关键特性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静;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范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丁浩;让技术教育闪耀人文的光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春颖;日本与韩国社会转型期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西亚;陕西省农村小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刘家芬;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邵卫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曼;社会转型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8 蔡美兰;延边地区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D];延边大学;2004年

9 谭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孙朝霞;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史述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69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69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4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