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3:29

  本文关键词: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虚拟学习社区 社会网络 互动 构建策略 知识管理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个性化学习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教育应用的深入,使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虚拟学习社区应然而生。虚拟学习社区作为网络教育的数字化社会基础,在网络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虚拟学习社区在为教与学过程构建数字化学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中的交互数据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对象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其整体结构、网络规模、社群矩阵、中心性(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结构洞等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提出了该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策略。 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1)“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虚拟学习社区类型? 2)“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的社会网络结构? 3)“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媒体之间交互驱动力的构成? 4)现有的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存在的问题? 5)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坛的互动深度和广度? 6)构建符合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和学习特点的“虚拟学习社区”策略? 分析结果表明:该虚拟学习社区的互动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该虚拟学习社区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比较松散,即缺乏中心性和凝聚性,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意见领袖引领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工学矛盾、学习动机、虚拟学习社区自身存在的问题都是影响该虚拟学习社区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了建设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虚拟学习社区的策略,一是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即从界面和功能上考虑构建虚拟学习社区;二是从技术角度来考虑,将现有的B/S类型的虚拟学习社区升级为采用P2P技术的,能更好地突出学习者自主性的虚拟学习社区;三是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考虑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即从改善社会网络关系、注重培养意见领袖、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交际网络、关注学习者情感;四是加强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促进虚拟学习社区成员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利用被广泛使用的克雷斯威尔关于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本文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理清了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起点,为本文的研究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所使用的虚拟学习社区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从整体结构、中心性、结构洞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为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策略部分,即从功能定位、社会网络、知识管理三个角度考虑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阐述了本文的创新点,对本文的不足做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 社会网络 互动 构建策略 知识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引言9-17
  • 1.1 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10-11
  • 1.3 研究的意义11
  • 1.4 研究内容11-12
  • 1.5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 简介12-13
  • 1.6 研究方法13-14
  • 1.7 研究的理论基础14-1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33
  • 2.1 文献来源及分析17-19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19-21
  • 2.3 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现状21-29
  • 2.4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动29-30
  • 2.5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30-32
  • 2.6 结论32-33
  • 第三章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分析33-64
  • 3.1 课程论坛整体分析33-36
  • 3.2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分析36-62
  • 3.3 兰州大学课程论坛分析后的思考62-64
  • 第四章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策略64-69
  • 4.1 从功能上重新进行定位64-66
  • 4.2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进行构建66-67
  • 4.3 加强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67-68
  • 4.4 加强远程课程学习活动设计68-69
  • 第五章 结论69-72
  •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69-70
  • 5.2 本文的创新点70-71
  • 5.3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71-72
  • 参考文献72-78
  • 一、中文参考文献72-75
  • 二、参考中文书目75-76
  • 三、参考网站资源76
  • 四、外文参考文献76-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增芳;;虚拟学习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2 张巧云;;坚持规范办学 确保培养质量——中南大学网络教育介绍[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04期

3 马羽安;陈海观;;网络教育“双主”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4 李承颖;;浅谈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开展信息技术差异性教学[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5 刘亚娟;;略谈师范院校教师借助教学博客创建虚拟学习社区构想及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6 李中亮;葛平;;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归口管理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胡国杰;全赛虎;;高职“形势与政策”教师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7期

8 李彤彤;马秀峰;;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9 张青;邓芳丽;;虚拟学习社区的自组织性及形成条件[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8期

10 陈萌;汤志伟;;社会网络分析法在QQ群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应用分析——以某专业硕士QQ群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晔;;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质性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吕文波;赵君香;;虚拟学习社区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3 汪晓霞;张晓栋;;基于Web2.0的校园网互动教学平台系统设计[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王景悦;徐冰;;互联网平台的学术研究和交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二届气象期刊发展论坛——大气科学期刊编辑与创新发展论文集[C];2010年

5 陆文红;;论“平安奥运”综合防控体系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作用[A];热诚献奥运 全力筑平安——首都高校平安奥运行动长效机制研究[C];2009年

6 尚鲜连;陈静;牛丽;;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研究[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董洪亮;45所高校设立网络教育学院[N];人民日报;2001年

2 何敏;新型的教学模式[N];重庆日报;2002年

3 记者 宏源;省地税局网络教育学院启动[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4 谷艳丽;从蜜月走向成熟的网络教育[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韩雄飞;CKC与远程教育同行[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6 实习生张迪 本报记者刘碧玛;网络教育学院向落榜生招手[N];科技日报;2002年

7 记者 陆静;在线就读高等中医学府成为可能[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8 记者 张建松;上海 开招网上本科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9 杨青;我们的产品是服务[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周颖;搭建中医药网络继续教育平台[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丽;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军;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谢茂;我国网络教育学院个性化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殷秀兰;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勇;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温会宝;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彦军;面向区域在职教师协同成长的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三强;基于生态学习观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杜佩;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先桃;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行为特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邵晨龙;基于资源聚合理念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25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725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8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