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从“管办合一”到“管办分离”

发布时间:2017-10-15 05:20

  本文关键词:从“管办合一”到“管办分离”


  更多相关文章: 学校管理体制 管办分离 管办合一 学校发展共同体


【摘要】:自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属于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局)兼有管理者和举办者两种角色,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并且对学校发展有最终的决策权,而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只是上级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与规定的执行者。这种管办合一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政府大包大揽模式,遏制且忽视了学校自我管理职能的实施和自主发展需求的满足,不利于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促进了教育管理体制从“集权”走向“放权”。时代的发展和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的渗透呼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来平衡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创设学校自主发展的环境、鼓励学校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着力探讨与“管办合一”相对应的“管办分离”这一新型学校管理体制,,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论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剖析“管办合一”管理体制下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管办合一”中“管”与“办”的主体都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集学校投资者、举办者与管理者于一身的教育行政部门更倾向于对学校事无巨细的管理。笔者认为,这种管理体制存在多方面的弊端:首先不仅耗费教育行政部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极大地侵占了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双方都疲于应付大量额外的工作;其次阻碍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再次限制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最后家长与社会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也会受到相应的抑制。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笔者以分权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和公共产品治理理论作为学校管理体制从“管办合一”走向“管办分离”的理论支撑,论证了“管办分离”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学校发展共同体作为“管办分离”理念下学校运作的一种经验尝试,它虽不是学校管理体制变革中的唯一或最终方式,但却是一种有益的探讨,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灵感与契机,因此笔者探讨了在县域内建构学校共同体的问题。最后,分析了“管办分离”学校管理体制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转移、使其从“权责不等”逐渐走向“权责对等”、扩大了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发展,为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应然视域下县域内学校发展共同体的路径与策略。第一,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给予学校更多自我管理的外部保障;第二,建构县域内学校共同体的多元化发展,即从“质”与“量”两方面促进学校共同体的发展,进而推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第三,正确处理共同愿景与个体愿景,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第四,建立科学的学校共同体内部治理机制,实现单位学校共赢的局面;最后,运用市场法则激活学校绩效责任,使学校共同体向教育的消费者——家长和社会负责。
【关键词】:学校管理体制 管办分离 管办合一 学校发展共同体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导论11-22
  • 一、研究背景11-12
  • (一)国际教育行政管理由“集权”走向“分权”11
  • (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11-12
  • (三)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自主与创新12
  • 二、选题缘由12-13
  • (一)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阻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12-13
  • (二)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学校发展的主要障碍13
  • 三、研究意义13-15
  • (一)理论意义13-14
  • (二)实践意义14-15
  • 四、核心概念界定15-16
  • (一)学校管理体制15
  • (二)“管办合一”与“管办分离”15-16
  • (三)学校发展共同体16
  • 五、相关研究的现状及综述16-20
  • (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16-18
  • (二)关于学校共同体相关研究的现状18-20
  • 六、研究方法与创新20-22
  • (一)研究方法20-21
  • (二)创新21-22
  • 第一章 “管办合一”体制下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表征22-30
  • 一、学校自主发展空间狭小22-26
  • (一)学校组织权力的缺乏22-23
  • (二)学校人事权与经费权的缺乏23-24
  • (三)学校意识形态支配权受控制24-25
  • (四)学校校本管理推进的缓慢25-26
  • 二、限制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26-27
  • 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权遭到遏制27
  • 四、学生的全面发展权遭到抑制27-28
  • 五、家长和社区人士难以参与学校的发展28-30
  • 第二章 “管办分离”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30-41
  • 一、“管办分离”学校管理体制的理论支撑30-33
  • (一)教育分权理论30-31
  • (二)公共产品治理理论31-32
  • (三)新自由主义理论32-33
  • 二、构建县域内的学校发展共同体33-36
  • (一)共同的愿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本质33-34
  • (二)互补与互惠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34-35
  • (三)互动与合作性——学校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途径35
  • (四)共享与共赢性——实现区域教育全面发展35-36
  • 三、“管办分离”学校管理体制的价值体现36-41
  • (一)促使教育行政部门权力职能的转移36-37
  • (二)“权责不等”逐渐走向“权责对等”37
  • (三)扩大了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37-38
  • (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38
  • (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8-39
  • (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9
  • (七)为家长和社区人士参与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39-41
  • 第三章 县域学校发展共同体构建策略41-46
  • 一、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41-42
  • 二、从一到多:建构县域内多元发展共同体42-43
  • 三、从共享到共赢: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内部治理机制43-44
  • 四、正确处理共同愿景与个体愿景,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44
  • 五、运用市场法则激活学校绩效责任44-46
  • 注释46-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53
  • 致谢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刘宝存;校本管理:当代西方学校管理的新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3 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孙杰;;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1年Z1期

5 吴志宏;两种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3期

6 吴永军;;谈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校际合作共同体[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7 成尚荣;;学校发展共同体的价值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8 褚宏启;政府与学校的关系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9 许可;;论英国中小学的校际合作[J];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10 王艳会;;美国州层面上加强学校绩效责任的策略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立新;当代我国学校内部组织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35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035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a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