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难的诚信思考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难的诚信思考及对策研究
【摘要】: 我国高校从1994年开始试点收费,到2000年已完全并轨收费,学费从1000元涨到今天的6000元左右。高校并轨收费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是一种投资,并且愿意投资于教育,同时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大学生资助方面的良性运转也影响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就在这种背景下出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且能够为银行开拓新市场、扩大业务、提高企业形象,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一种潜在的、长远的效益。尽管国家助学贷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在执行过程中,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大量的贫困生需要贷款去完成大学的学业,另一方面是银行掌握着足够的资金面对诱人的市场却惜贷、拒贷,出现了国家助学贷款难的尴尬局面: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人数还不到贫困生总数的一半,审批贷款人数也还不到申请贷款人数的一半。有关人员对此进行了认真而深入地分析,从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本人综合各方面材料分析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银行对贷款者诚信度的担忧。本文试图从这一难题入手,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中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重要的规范。它要求人们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博济于民。无论是待人处事,还是治产经商,治理国家,都离不开诚信。诚信规范在当代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尽管中华民族素来就有尚诚守信的美德,但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现象到处可见。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校园的学子们。诚信缺失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发展的瓶颈。加之部分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性质的认识错误,思想觉悟不高,履信基础不牢,又放弃构筑这项基础的努力,而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款。这些行为使得银行在贷款的过程中异常小心谨慎,将整个申请手续过程设计得极其复杂,其流程也比较费时。此外,他们对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落实也持有疑虑,对国家助学贷款缺乏动力,如此一来,国家助学贷款就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状况。那么是什么导致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诚信缺失呢?首先是诚信教育缺位。其次,社会因素的影响;第三,侥幸心理作祟;第四,缺乏履信的基础条件。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国家助学贷款难的困境,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呢?文章指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学校诚信教育,奠定助学贷款的人格根基。 其次,从制度入手,改善履信的客观环境。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强化学校在银行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学校的监督作用;银行在积极开展助学贷款的同时,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建立和健全助学贷款监控和失信处罚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规范,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提高学生还贷能力。 再者,,从管理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诸如简化和规范助学贷款申请 手续,积极推进生源地贷款业务开展,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把毕业生己 还贷情况作为高校考评的重要指标。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虽然暴露了部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但通过加强教育,完善机 制,又可以培育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宇;;浅析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金融经济;2005年16期
2 陆地;;“助学贷款”的困境[J];黄金时代;2004年07期
3 王飞;;助学贷款金融可持续性的国际经验研究[J];国际金融;2008年09期
4 付霞;;国家助学贷款高违约率现象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年03期
5 徐存宝;;大学生助学贷款管理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6 罗涛;;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贷后管理市场化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6期
7 安娜;杨瑞春;刘桂娥;肖华;林轩东;;浅探高校应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措施[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8 黄晓;;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探究[J];时代金融;2011年14期
9 公延春;吕厚伟;;高校助学贷款中的金融风险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1期
10 吴运来;薛明;;高校助学贷款的商业化运作构想[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开俊;陈宇红;;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成因与控制探讨——基于广东省四所高校的实证调查[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婷;;内蒙古自治区助学贷款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程亮;;高校新机制下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原因及对策分析[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真真;;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助学贷款困境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冉晓东;;浅析我国当前助学贷款的困境与对策[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四川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论文集[C];2004年
6 陆昊;;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与完善——基于银行“惜贷”现象的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7 崔洁;;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大学生个人信用问题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臧兴兵;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彭志坚;;关于湖北省助学贷款情况的调查[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10 臧兴兵;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SWOT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琼 钟昱 实习生 张金莹;国家助学贷款能否走出困局[N];中国财经报;2004年
2 陈艳娇;国家助学贷款缘何难以推进[N];中国审计报;2003年
3 傅新;国家助学贷款不能一撤了之[N];中国商报;2004年
4 傅新 (经济学博士);如何化解国家助学贷款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实习生 敖祥菲;国家助学贷款该不该叫停[N];人民法院报;2004年
6 本报通讯员 肖辉 本报记者 夏斐;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为什么难[N];光明日报;2003年
7 张旭东;助学贷款网上办[N];金融时报;2004年
8 冯静生;国家助学贷款的瓶颈与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9 万重;如何让双赢成为可能?[N];辽宁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田俊荣;助学贷款缘何难牵你的手[N];人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新;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制度运行及设计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2 谢玉琴;商业助学贷款中的信用与担保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赵亮;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维;国家助学贷款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沈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宋飞琼;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发初;国家助学贷款难的诚信思考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2 王晓燕;国家助学贷款法律制度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程晓娜;助学贷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冯静;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个人信用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洪星;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小平;助学贷款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谭文丽;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真;国家助学贷款运行中的问题研究及政策建议[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9 贾颜;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选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褚萍;国家助学贷款的成本—收益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62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16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