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时代新型学校管理观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论知识经济时代新型学校管理观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知识经济时代新型学校管理观的构建
作者/来源:葛金国 程 亮 发布时间:2003-10-30
一、构建背景:时代特征与范畴确定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已经走过了劳力经济时代(即农业社会)和资源经济时代(即工业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跨入20世纪,社会急剧变革,科技迅猛发展。20世纪最后10年,社会转型的条件渐趋成熟,在新兴的信息革命浪潮的直接推动下,新的经济形态已渐具雏形。
作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对应范畴,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交换、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以知识或脑力劳动为主的行业)为支柱的经济。近十多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尽管知识经济才崭露头角,但它威力无穷,已经构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在《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著名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比过去更明显地依赖于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美国《商业周刊》的一项调查表明,知识行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已提高到33%,超过了房地产业的两倍,远远地把传统的制造业抛置其后,而微软公司的成长历程则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知识经济的奇迹和典范。显然,微软公司创造财富的力量已不在机器、设备、人力和原料,而在于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知识与智力。
经济基础结构方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知识经济初露锋芒已让传统的工业经济面临巨大的危机与震撼。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框架必将走向崩溃或重组,知识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已是无可避免的事实。那么,同传统的工业社会相比,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将呈现出哪些时代特征呢?
(一)社会价值化和主体化
工业经济时代在追求物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引导下把人异化为物,使人成为工具或工具的奴隶,人的尊严和价值受到极度漠视,从而致使人畸形发展。作为对工业经济下人的“自残”性遭遇的回应,为了防止人自身在知识经济时代再次沦为网络的奴隶,必须确立“人是目的”这一社会发展的总原则、根本的价值标准:“时时处处捍卫和谋求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并以此来确立、选择和开发我们所处的高科技和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知识经济社会劳动对象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实物形态的资源转化为基础性的,虚拟形态的资源转化为主导性的,“数字化生存”或“虚拟生存”已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社会作用对象表现为符号、数据、信息、知识等等。因此,劳动者的职责也就相应地转变为使用、创造、发明新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和个性的创造中实现组织的系统性发展。知识与人的必然联系,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要充分地尊重个体的价值追求以及个性完满而自由的发展。高扬个体的主体性,为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存的现实基础。可以这样说,知识经济时代将是一个真正属于人的时代,人类由此逐渐走向“自由王国”。
(二)社会知识化和信息化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可望全面建成并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知识与信息作为社会配置的主导性资源,势必会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从生产、传播到使用的周期将进一步缩短,知识和信息的流通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顺畅与便捷——资源的全面共享,信息的多方互动,将使地球真正成为一个知识与信息意义上的“村落”。
(三)社会学习化和教育终身化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与信息遍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接触和学习新知识与信息的机会日渐增多。学习的空间已由狭隘的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学习的时间已由传统的“教育阶段”延伸到“工作阶段”乃至人的整个一生。“社会需要根据个人的需要随时随地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至此,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工作即学习等等不再是杜威等教育学大师描绘的教育理想,而是一种教育生活模式。
(四)社会发展的持续化和转移式
传统社会以实物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由于这些实物资源多是不可再生、不可重复、不能无限增值的,因而经济面临着增长的极限问题。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虽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富庶与繁荣,但同时也给人类蒙上了一层深重危机的阴影——人口的膨胀、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失衡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正是基于工业经济这把利剑的双刃性,人们不得不转移视野,去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是知识、智力和人的创造力,具有“无限性、快捷性、波及性”的特点,“可以重复使用并增殖”。由此决定了其在配置基础、产业性质、产品效应等方面具有工业经济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而知识经济社会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人认为,“转移式发展”是人类文明更替的一般法则,依赖“转移式发展”导致的新文明,人类才能进入更新的发展天地。
(五)体系的变革性和创新性
变革性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本质,而这种变革是以创新为其主要内容的。创新不仅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而且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过程中,谁能创新,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的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并由此提出了“社会创新”。欧盟在199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中指出,“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此外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实现三个创新方面的转变:“由一次性创新向持续创新转变;由个别创新向系列创新转变;由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不少国家和企业组织都从国家发展、企业生存的高度对此作出了敏锐而积极的反应。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领域提出的高要求同教育体制自身的沉重惰性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具有前瞻性意义的重大问题。
我们认为,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将成为“第一整合力”。这一判断意味着管理在组织的资源与制度以及目标与效能方面的作用将是决定性的。任何一种管理追求的目标都是试图通过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学校管理自然也不例外。但学校绝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性企业,它需要剔除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可能损及教育本性的赢利性目标。面对变革,学校如何确保其在错综复杂的多元观念影响下自觉抵制和排斥各种唯功利的或反社会倾向而仍然能保持其公益性的“纯质”呢?如何维持其教育的对象能在对现实超越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其社会化呢?如何使学校自身在现实的资源困境条件下实现其功能的最优化发挥呢?学校管理的价值在这里已表现得再明晰不过了。
在知识经济来临之际,伴随教育系统的全面重构,学校管理观念的变革自然是题中固有之义了。为了使新的观念构建成为可能,在概念及逻辑上澄清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第一,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可以作为时代划分的标志,这意味着在探讨学校管理问题时是将其置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大背景之下的,即不局限于仅仅从经济领域的变革来研究学校管理的形态,而且还包括这一时代下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内容。
第二,一定形态的经济总存在着对一定时期教育及其管理的某种质与量的规定性,由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管理必然在诸多层面上同农业与工业经济下的学校管理存在着“分歧”。这使得本文的构建有了生存的基础。
第三,一定时代的教育及其管理也应是反映和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形态的。这表明了学校管理也具有相应的经济特性——生产性。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及其管理的这种特性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第四,经济生活中对人的满足程度与教育管理活动中对人的尊重程度之间自然存在某种程度的暗合性。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由于经济与教育通过知识这一要素实现了高度切合,人的价值在社会各领域的表现将更具共通性。
二、构建依据: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
在前述宏观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学校管理自身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蕴涵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基础的变迁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学校管理生存的基础
传统学校管理的主导性内容是学校的校舍、设备、仪器、教学材料等硬件设施的合理配置,尽管它也重视对学校人事的管理,然而在工业社会物欲横流、利润至上的价值观影响下,学校管理丧失了它原有的“人性”,使学校的广大教职工沦为事或物的附属物,强力控制与约束被认为是维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有效手段。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的重心必然会转移到以知识和智力为内核的软件因素上来,,并围绕人这个知识创新的活载体,围绕人这个中心开展工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否定和抛弃了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的主导基础、政治的制衡机制、文化的生产与传递方式、科技的开发与运作机制,形成了一种经济知识化开放化、政治民主化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层次化、科技创新化个性化的新型格局,在此背景下,学校管理还能依然我行我素、“独善其身”吗?显然,学校管理需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社会的现实作为其基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变革。
(二)理论基石的嬗变与危机引发了学校管理对自身理论重构的思考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学校管理理论构建基石的管理学、教育学、行政学、心理学等等都面临着重建或重组的挑战。这里,我们仅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基石——管理学理论进行探讨。有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需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第一,管理的中心应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在以“泰罗制”为代表的传统管理中,生产以机器为中心,人被异化为附属物和工具——这种标准化管理要求全员成为“标准人”。事实表明,这种管理无论是对所谓循规蹈距的标准人还是对具有积极创造个性的人来说,都意味着一种压力,一种主体性的丧失。这是工业经济时代给知识经济时代留下的一个难题。显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管理不能深入人“心”的话,管理就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就不能出效率出效益,强调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将成为管理的题中必有之义。第二,管理职能实现由“控制”转向“服务”的转变。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到现代系统管理理论,都从实质上把管理视为“控制”,即“通过控制员工的行为,以便完全按照管理层的意志完成工作。”这种管理在信息流通不畅、追求利润第一的工业时代,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员工的“冗余动作”及失误风险,从而提高了组织效率,但这在以人为主体的信息社会里,劳动对象的信息化和知识化引起了劳动者角色的变化,管理者的职责不仅在于确定企业发展的方向,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不断地给组织和员工提供完成工作所需的环境和条件。“管理(领导)就是服务”,作为一种主要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转变为设身处地和细致入微的服务。第三,管理活动由少数人的游戏转向“团队的游戏”。传统的组织中,等级界限分明、整体结构呈金字塔式,管理者同员工的信息交流渠道很不顺畅,甚至人为地设置障碍。但在知识经济这样一个信息和知识充斥的时代,管理者再不能“摆谱”——故作高深了,他必须是一个主动与人合作的角色,组织与组织尤其是组织成员间应实现快捷、便利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第四,员工培训由间断性的个体行为转向持续化的组织行为。这是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必然要求。学校管理最初是从普通管理中推演和分化出来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前者都对后者存在着很大的依存性。面对传统普通管理理论在新时代下暴露出的缺陷与问题,学校管理能漠然视之(或无动于衷)吗?理论基础的这种变革必然会影响整个学校管理理论框架结构的重新调整。理论上的更新与重建又同样会带来学校管理实践的新局面。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学校管理对社会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它应该而且可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三)学校组织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学校管理在目标与方式上迅速作出适应性变革
学校组织区别于其它社会机构或组织的最大规定性在于,学校组织是以培育人为目标和任务的,其社会作用方式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实现教育对社会的价值。从终极意义说,学校管理的目标也在培育社会人。工业文明是一种以利润和利益为驱动力的文明,人们高度追求物质形态的财富,忽视了个体人格和社会精神的建设,由此导致了二者在社会发展机制上的失衡,从而使人——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整体的类都呈现出一种扭曲性的发展,即物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在这种经济至上的社会里,教育对社会表现出一种易受性,学校管理目标也显露出一种对经济和社会的趋从,其实质在于培养一种“经济人”、“工具人”或“标准人”。知识经济时代从实质意义上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捍卫人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之一,首先它的教育目标或者管理目标不得不切换到主体人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上来。知识与信息的瞬息万变已让知识灌输下的“机器”一人显得异常脆弱了,学校管理的视野不可避免地要扩展到主体人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获得上来。在这种新情境下,学校管理目标必然要实现由学历化(知识化)向能力化(学位化)的转变;实现由培养接受知识的人向培养学会学习的人的转变。
(四)管理的权变本性要求学校管理在急速的情境转换中调整其运行机制
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一种充满惰性与刚性的管理,它在传统的集权性、计划性和层级性的体制下,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行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情境和教育现实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各领域的变迁显得异常频繁,传统的学校管理由于缺乏相应的灵活反应机制,而表现得十分的无能与低效。管理的本性就是其权变性,它是管理活动效能发挥程度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未来社会时空的切换更为平常与剧烈,高效的学校管理有赖于一个富有创造活力、对情境反应灵敏的柔性机制,从而保证学校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知识、信息流通与交换的即时性与顺畅性。学校管理的这些新走向无疑对我们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管理新观念极具参考与启发价值。
三、构建层面:多维比较与全面生成
在述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宏观背景和学校管理自身面临的境遇及呈现的趋势之后,如何构建或设想出新形势下学校管理观念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试作探索。
(一)人性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范畴(价值)观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主要是一种知识管理。这种新型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在于“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而无论是知识、智力或智慧,还是能力或创造力、创新等等,其现实的能动载体都是主体人,从这种意义来说,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应是一种极具人性化的管理,人的因素必然会成为有效管理活动的核心因素。学校由于其在知识的生产、传播与使用上的独特功能与特性,其在改变传统的束缚员工个性的刚性管理模式,在走向充满生机与活力、体现无限多样性的、柔性的知识管理的历程中必成排头兵。在这种新型学校管理下,学校系统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开放性与民主性,员工在追求自身价值与尊严的过程中共同营造出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多元氛围,学校管理可望趋近于实现“无为而治无不治”的管理最高境界。这绝非“天方夜谭”。因为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本身就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创新是他们职业的内在要求。可以断言,与知识相关联的人性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的内在本性。“人性本善”的教育预设将在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中得到验证和实践,而人性化的管理则给主体性素质教育以乐观的组织保证。
(二)学习组织:学校管理的新组织观
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动下,学习型组织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学习型组织是由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催生的,同时又反过来构成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石。这种国际共创共识的管理理论,适用于各种组织,并已在完成中有了许多成功的范型。我国学者在构建这种新型组织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1998年4月国家经贸委召开大型研讨会,结合我国国情总结出学习型组织的“六大要素”:(1)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2)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3)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4)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5)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6)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学校不同于企业,不同于政府及其它社会性组织,如何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呢?我们认为,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方面的实践,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组织的全体成员都必须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认识到个人的持续学习力对于学校组织系统创新及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组织发展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目标,通过个体的自觉自主的内化,真正使之成为每个成员勤奋工作、通力合作的强大动力。这是学校组织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上观念层次的必然要求。第二,学校组织应为每个组织成员的持续学习力的增强提供良好的知识与信息的共享互动背景。为此,学校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同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保持学校及其成员在未来发展中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学校内部也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流通渠道,在团队学习中,学校组织成员之间不断交流与沟通,从而保证学校系统整体的协调性与创新性。这一环境建构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学生在维持组织对社会的卓越追求方面的独特功能,而且在于通过这种互惠式的合作,实现组织的创新和应变能力的提高,由此保证学校在育人这一核心任务上的完成。这是学校组织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上实践层次的必然。第三,任何组织都是结构化或层次化的,组织成员分布在组织结构体系的不同层次或位置上,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显得更加“松动”与平等,即使在复杂的组织系统中,越级与交流都是可能和必要的。在以下学校管理模式比较示意图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学校管理组织结构的这种变化:
附图{图}
由图1、2可知:(1)本图主要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加以说明;(2)→硬约束,→软约束,………非制度化联系;(3)特征:金字塔式等级结构与网状平行结构各有鲜明特征。总之,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学校中的人就应该同样成为一个能系统思考的、不断自我超越的,能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的、积极参与组织学习的,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的学习型的人。
(三)开放与民主:学校管理的新过程观
历史上,人们对学校管理的开放与民主并非毫无争议,只是到了近现代社会,由于教育的普及和阶级的斗争,它才逐渐成为人们的某种共识。但学校管理的具体实践却不自觉地偏离了这一价值取向,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封闭式管理”与管理专制主义仍是大行其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管理的生存基础,学校管理的重点无疑要集中到对知识(包括信息)以及知识持有者人的管理上。对知识的管理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过程具有积极的开放性。学校应加强同社会、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树立起现代大教育管理观,形成一体化的学校管理体系。在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只有在全面接触其系统内外部存在的各种情境和背景信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与步骤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科学的决策,进行及时的调整。而对人的管理则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过程呈现广泛的民主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仍然是知识经济社会管理的主导价值观之一。有人认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趋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学校自己管理转向社会参与管理;(2)从少数学校行政人员管理向全员管理发展;(3)从学校管理学生转向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9]。这种观点大体体现了新时代学校管理的民主性的图景与框架。前面我们已经说到,这种管理应是一种充满“人性”的管理,由此决定了学校管理的方式与过程将主要是柔性的,外烁内生型的。
(四)服务性:学校管理的新职能观
传统的学校管理具有极强的控制性。“官大一级压死人”,“官大,权大;权大,‘嘴大’;‘嘴大’,理多”,“权力就是真理”,正是这种管理体制的生动写照!我们认为,在学校管理的主导功能的转换上,服务性实际上是可以作为控制性的准对立范畴提出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管理是一种更重服务的管理。教学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未来的学校管理也自然不能脱离而必然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同传统学校管理相比,它在实践中更加坚持“教学是管理的准绳”,而非反过来。从另一层面说,“人是自己活动过程的主人”的原则重新确立,学校管理不仅需要为学生持续学习,教师的完满工作提供必需的各类物质形态资源,而且需要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以满足其作为人的各种需要。毋庸置疑,在高扬“人是目的”的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将不再是外在强力控制或命令式的,向以服务性为主导的职能观转变已为势之所趋。
(五)创新性:学校管理的新动力观
传统的学校管理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封闭性,表现出凝固、僵化、缺乏活力的特点,这与学校自身的权力、社会的要求、政治体制以及组织模式等都具有很大的关联。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且是各个社会组织富有竞争力的活的源泉。学校管理应该也能够在创新性的思路下展开各项工作。首先,学校管理需要在全体员工中间形成一种勇于开拓创新的观念。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从适应时代的高度出发,都应具有创新的动机与观念、能有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激情和愿望,只有在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作用下,学校管理才会充满创新的气息。其次,学校管理创新的形成首先需要观念的创新。人们的特定行为总是在一定观念作用下发生的,创新行为同样始于创新的观念。众所周知,创新意味着一种自我否定,一种重新定位。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局面有赖于管理者在观念层上的独特视角、创新思维。墨守陈规或本本是有悖于管理的权变精神的。最后,学校管理需要观念的指导,但更需要把观念转变为实际的行动。管理追求的目标最终也只能在具体的、对象性的、情境性的管理实践中实现。有先哲说“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管理所面对的时空总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没有任何两次相同的管理情境,更没有任何两次相同的管理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说,权变本身就是创新。总之,学校管理不仅应当而且必然朝着持续的、系列的、全员的创新方向发展。
(六)可持续性(可转换式):学校管理的新发展观
工业社会在追求物质财富的选择上走向了极端,引发了人们对其教育所培养个体人文精神缺乏问题的思考——学校在社会应然与实然目标上定位已失之偏颇。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学校管理在这点上的意义其实是由学校组织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学校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实现社会政治、道德、文化的继承、更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实现社会生产力、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为快捷的有效手段。这两点对知识社会发展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1)提供了大量可供社会配置的永不枯竭的知识与智力资源;(2)贡献的社会个体具有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广泛观念。前者是基础,属事实(实然),后者是导向,属价值(应然)。工业社会后期的文明危机从某种意义说就是这两点之间切合的扭曲,缺乏正确价值取向的社会资源配置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学校管理的社会切适性目标只能是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可转换式发展,这是事关学校管理自身生存及社会生存的重大问题。
(七)多角色性:学校管理的新领导观
这里所说的领导是名词,即学校领导者,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学校的校长。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可见,学校领导者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是核心性的。领导即“统领”、“引导”,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作用在于统揽全局、协调统一、进行宏观的决策和组织。组织中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赖于组织中个体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及完成。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领导者应担当好以下几个角色:(1)社会需要的代言人。学校领导应走在时代的前列,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从而引导组织成员朝着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迈进。(2)学校组织的设计者。学校领导随着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其超强创造力与组织力将充分显露出来,学校管理将呈现出领导者的智慧特色。优良的学校系统结构有赖于他的决策与引导。(3)师生员工的服务者。学校领导者应时时刻刻为广大教师的积极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各种便利、创造各种条件。(4)学校的“形象”人。学校领导者本身就是学校整体的形象代言(表)人,未来的领导必将极具公关意识。(5)章法规范的践行者。学校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诱发师生员工对学校目标及规范的趋向与践行动机。
任何一种学校管理观念,其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为学校管理总是处在一定的教育体制和规范下的,而教育本身就存在“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的双重属性[10],即使试图顺时顺势变革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以上只是我们对学校管理观念构建的几个层面,如果从整体上或全面的角度上来看,这种构建是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这种理论上提供的大致图景在实践中还需要探索出一条具操作性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模式。
(图书资料中心提供)
| 查看评论 |
本文关键词:论知识经济时代新型学校管理观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5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3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