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研失范行为探究
本文关键词:学校科研失范行为探究 出处:《教学与管理》2005年3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研究者 学校科研 教育科学研究 不良影响 教师 科研活动 受教育者 直接影响 评价体制 失范行为
【摘要】:
[Abstract]:......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72.5
【正文快照】: 19世纪初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的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之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科研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同时,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靠实践经验的累积,更需要科学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宏;学术期刊如何防止重复发表[J];编辑学报;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军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曲强;从图式理论谈阅读教学的优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袁辉;应急决策群体的组织[J];安全;1997年01期
4 陈焕坤;沈阳大学女生排球项目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郭莲荣;苏畅;;如何培养演绎推理能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刘新学;;心理学量化研究范式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曹荣誉;问题解决策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赵书阁,李颖;浅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谷贤林;关于比较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10 付轶男;饶从满;;比较教育学科本体论的前提性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铖;刘建平;;论品牌的心理效应[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丁彪;企业领导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4年
6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郑发祥;从鲁宾斯坦到布鲁什林斯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郑渊方;初中学生物理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曲霞;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孙晓敏;心脑关系的哲学探讨[D];西北大学;2001年
6 张文华;《论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及其启示》[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卿素兰;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三维促进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8 朱霞;通信兵职业心理适宜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9 刘冰;中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申福广;网民心理与网络媒体发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怡;;浅析新时代下的教师角色[J];改革与开放;2011年14期
2 吴明超;;泛在学习中文学术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7期
3 林苑;;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到反思型的超越[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
4 张声远;;论教育科研的整体研究法——教育科研方法探索[J];中学教育;2002年11期
5 于洪林;;论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J];中国教师;2011年13期
6 詹艺;汤雪平;程元元;任友群;;拓展社会想象力: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教育研究——美国AERA2011年会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5期
7 毕景涛;;关于教师如何做研究的几个不同观点——与刘良华教授商榷[J];中国教师;2011年13期
8 吉标;;“教育理论工作者”角色的澄清与反思[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陈玉琴;;教研员:好学善思者,践行引领者[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02期
10 王萍;;写真投影法:国外研究教师观念的新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宏;;开展教育科研 推进教师职业生活方式转变[A];甘肃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劳动报酬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新课程下教师争做研究者[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焦向红;;网络教育呼唤更深刻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5 白芸;;教育人种志研究中的伦理道德要求[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国春;;对近年中国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郭红霞;;“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郑金洲;;教育起源研究十七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解素敏;;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在教育游戏研究中的应用[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良华;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李健;学校科研异化令人忧[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周晓娜;教师应成研究者[N];人民日报;2011年
4 陈燕香 福建省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研究者漂亮的转身[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杨庆余;做一个真正的研究者[N];文汇报;2005年
6 ;“十五”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突破点[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华东师范大学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江苏省吴江盛泽实验小学 娄小明;唤醒教师的“经营”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袁振国(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兼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研究,,仅为兴趣?[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谢冬兰;没有成长烦恼的“男孩乐园”[N];中国社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杜文军;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课堂人种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静芬;语文网络教研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闰青;“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杜燕红;儿童特质理解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薛晓阳;学校制度情境中的学生道德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维宁;理科教师学业评价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谢章莲;论教师成为研究者[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璜;在研究中认识新的自我——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欧群慧;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程炳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困境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赵玉娟;课程实施之行动研究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7 陈曦;新课程实施中的校长角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葛孝亿;身份自觉:教育质性研究者个人身份问题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闵钟;论教师成为研究者[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冬梅;教师成为研究者[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27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42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