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况
本文选题: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切入点:健康知识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为降低艾滋病歧视、预防艾滋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高校678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非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得分在不同年级、生源地、专业大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年级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处境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预防知识得分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理解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呈正相关(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源地和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是影响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态度的主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应加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歧视及其危害的认知和了解,以减少艾滋病歧视现象。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AIDS discrimin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 and its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ducing AIDS discrimination and preventing AI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678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 Results the non-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and prevention knowledge of AIDS were scored in different grad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major college students (P < 0.01), different grade students' scores of AIDS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and the scores of AIDS non-transmission pathway knowledge were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cores of preventive knowledg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s of discrimination towards AID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of HIV / AIDS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AIDS discrimination (P < 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es of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AIDS discrimination. Students' origi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of HIV / AIDS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HIV / AIDS patients (P < 0.05).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 on HIV / AID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AIDS discrimination and its harm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reduce AIDS discrimination.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教研室;暨南大学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
【分类号】:G47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燕;姚应水;安洲;龚伟志;康耀文;郑丽;;大学新生艾滋病歧视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2 任海英;;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01期
3 文育锋;姚应水;艾东;金岳龙;李怀斌;孙益辉;;皖南农村艾滋病流行区高三学生艾滋病歧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5期
4 张爱莲;王艳军;董海原;杨勇;陈永丽;;农民工对HIV感染者歧视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文艺;;全球化、身份政治与法律[J];北方法学;2012年01期
2 农丽萍;何波;李冰;张建明;钟海东;黄斯静;李薇伦;;凭祥市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J];应用预防医学;2010年S1期
3 朱小根;朱其良;;艾滋病歧视的归因及建议[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艾东;金岳龙;陈燕;周访华;郑丽;康耀文;姚应水;;企业员工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年07期
5 王安辉;刘媛;卢娟;徐锐;闫永平;;某军校医学生HIV/AIDS认知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6 石国政;殷方兰;吴杰;郭丽华;Robert S.Remis;钟平;;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艾滋歧视及其对艾滋病防治服务依从性的影响[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年11期
7 田秀红;张金玲;林青;余峰;王烨;任金马;庄鸣华;Robert S.Remis;刘娟;;上海市闵行区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艾滋病相关社会歧视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年06期
8 邓阳;周贵;祝云;张建萍;;简体中文版MOS-HIV量表对HIV/AIDS患者生存质量测评与社会歧视的相关性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9 顾培;;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年06期
10 何国平;刘立珍;李现红;刘立芳;王红红;Takudzwa.Shumba;王晓东;;成都市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晓虎;制度变迁的价值观念基础[D];吉林大学;2010年
2 任南;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责任[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姗姗;郑州市外来工艾滋病干预模式[D];郑州大学;2010年
2 康丽娜;山西省不同人群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王莹;问题学生污名经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丽娜;安徽某农村地区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5 单旭征;学生、家长及教师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态度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刘立珍;成都市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调查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吴青青;个体经商人群HIV感染情况和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8 张丽坪;我国女性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就医歧视现状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9 林婷;艾滋病公益海报的诉求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蒲莳;我国艾滋病公益广告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鑫;饶敏;朱玉华;陈波;;在校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6年02期
2 刘能;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年06期
3 高钰琳,陈佩云;护理专业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其态度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4年06期
4 汪媛;张孔来;;医疗服务过程中艾滋病相关的耻辱与歧视[J];生殖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5 徐群英;王红卫;胡敏;朱建华;冯建高;;大学新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及态度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6 陈晶琦,李祥虹,王兴文;高中学生2062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04期
7 闫静弋,席庆兰,杨育林,张迎修,毕振旺,魏霞,徐留臣;山东省城乡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年04期
8 郭欣;程怡民;李颖;黄娜;武俊青;汝小美;;对艾滋病歧视与偏见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23期
9 郭建丽;徐勤;;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11期
10 杨艳晖;;不同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红;李生慧;蔡泳;徐刚;施榕;叶秀霞;;上海市初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5期
2 贺晓;;余姚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3期
3 张崛;王秀云;马树波;刘红新;;北京市昌平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4期
4 卫晓丽,王学良,庄贵华,陈志军,赵强,李月友;商州市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6期
5 刘晓蕊;;某高校新生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7期
6 李艳;林鹏;聂少萍;刘勇鹰;马文军;付笑冰;;广东省在校高中生及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年03期
7 徐刚;蔡泳;黄红;沈理笑;叶秀霞;;上海市外来初中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5期
8 刘艳,黄群,郑小林;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3期
9 陈晶琦,孙江平,王嘉;北京市中学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5期
10 何素勤,黄何,胡冰,王福军;阜阳市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及需求[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淑兰;;改变评价方法,消除学生自卑心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罗晓燕;周福轩;;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是教育成功的前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费玉娥;唐建良;李婷;王莲娥;;不同阶段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比较分析[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苏家文;沈新宇;赵少雄;;高校体育生网络成瘾及心理健康水平分析[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谭小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浅析[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卢家楣;樊琪;袁军;卢盛华;贺雯;刘伟;;对学生情感分类及其评价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罗晓燕;周福轩;;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邹颖佳;胡竹菁;;重点与普通中学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杨敏毅;;“心灵家园”网上自主辅导模式的建构及应用报告[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李国华;柳宝祥;李艳祥;邢淑芳;王玉霞;寇双;;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A];二零零四年度全国精神病专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永新(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德育[N];人民政协报;2001年
2 记者 王勇;“作文克星”学生越发不用脑[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本报记者 付志平;掌握信息技术 教师甘当学生[N];福建邮电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陈晓蓓;学生喜欢“滕头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刘微;信息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鲍东明;主体教育,,统领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陕西省子洲县二中 张亚莉;“问题学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吴竺;必须加大教育工作的四个含量[N];江西日报;2000年
9 蒋明安;观察—记忆—想象[N];美术报;2002年
10 李泽瑾 高凯凌;敲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门[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喜凤;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智力活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岳丽娜;Web2.0代表性软件支持下的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付全新;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勇;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齐慧甫;占有与存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育芳;清末广雅书院变迁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贺晓立;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董建民;苏联合作教育学与美国合作学习理论合作理念的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建国;网络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95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595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