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论学校科层管理模式对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消极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04 09:41
【摘要】:科层管理模式旨在将学校视为一种科层化组织,这种组织具有"劳动分工、非人格化取向、权威等级、规章制度、职业取向"等五个基本特征。"劳动分工"模式将弱化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动机,"非人格化取向"模式将减少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机会,"权威等级"模式将破坏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环境,"规则系统"模式将钳制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情感,"职业取向"模式将扼杀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意识。这些潜在的消极影响将直接阻碍着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Abstract]:The management mode of branch level aims to regard school as a kind of stratified organization, which has five basic characteristics: division of labor, depersonalization orientation, authority level, rules and regulations,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etc. The model of division of labor will weaken the motivation of teachers' informal learning, the mode of "depersonalization orientation" will reduce the opportunity of teachers' informal learning, and the model of "authority level" will destroy the environment of teachers' informal learning. The pattern of "rule system" will restrain the emotion of teachers' informal learning, and the mode of "career orientation" will stifle the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s' informal learning. These potential negative effects will directl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s.
【作者单位】: 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遵义师范学院博士基金启动项目“基于自我统整的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研究”(遵师号BS[2014]33)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人力资本产权视角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研究”(14YJA88007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波;合作: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美容,陈华;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特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张兆芹;王海军;于永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师学习的个案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郭雄雄;徐红曼;;涂尔干社会整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价值[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欧阳艳文;;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利与弊[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张云昊;;结构二元性:公共政策与个体理性行动之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王岗;;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胡波;高师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9 闫伊默;;“超级女声”的媒介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10 朱华;董婷;;政府主导下社区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以北川县擂鼓镇吉娜羌寨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继忠;和谐社会视阈下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馥源;政府间关系与城市治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巍;新媒体背景下的政治整合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姜丹;《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李智娜(LEE JINA);在线品牌社群中互动性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2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8期

3 董汀丰;试论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婷婷;;浅析校园BBS对非正式学习的影响——以“我爱苏大”论坛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2期

2 王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01期

3 张卫平;浦理娥;;国内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现状剖析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7期

4 陈晓红;林志标;王志强;任颖;邬晶晶;;当前市民非正式学习支持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以宁波市慈溪、鄞州、北仑三地实践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5 张长晖;刘行芳;孟亚丽;;智能手机支持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调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年06期

6 杨晓平;刘义兵;;论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的建设[J];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7 赵俊雅;王轩;;研究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年09期

8 高原;;非正式学习之价值考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年01期

9 张秋菊;;地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引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03期

10 王立国;窦艳辉;;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情况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青紫馨;季娇;伍新春;;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邓庆宁;非正式学习更适应职业学习需求[N];惠州日报;2012年

2 冯桢文;激活组织非正式学习[N];中华合作时报;2013年

3 梁育华;“非正式”:学校管理概念的另一扇门[N];天津教育报;2007年

4 乐文;非正式学习[N];中国人事报;2005年

5 ;说给父母们的十条建议[N];抚顺日报;2007年

6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 王珠珠;教育不能迷失在技术浪潮中[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邢蕾;成人非正式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丽;英国成人非正式学习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芮;研究生的非正式学习行为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尚茹;非正式学习与中小学教师成长[D];河南大学;2007年

4 宣曼一;基于网络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新鸽;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6 任杰;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整合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马莉娟;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8 刘素方;网络对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9 沈丽;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微信的知识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10 祁玉娟;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非正式学习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09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309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4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