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论跨文化学校管理

发布时间:2018-11-04 10:58
【摘要】:跨文化学校管理是指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或冲突时,学校或学校各职能部门采取相应的文化整合措施,解决矛盾或冲突,从而实现有效的学校管理。跨文化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不同民族的行为模式、不同民族的文化符号意义、不同民族的语言背景和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宗教信仰等。进行跨文化学校管理的基本步骤是:文化分析;辨析文化特质对学校管理各项职能的影响;找出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点;调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职工和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容忍度;选择文化整合方式;确定学校文化整合的目标;构建独特的跨文化条件下的学校管理文化;建立反馈系统。跨文化学校管理具体有物质文化的利用,发挥使用价值高的文化特质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制订文化整合措施,把外来文化的特质注入本土文化,着力跨文化的沟通等方法或技巧。
[Abstract]:Cross-cultural school management refers to the conflict or conflict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related to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re taken by the school or its functional departments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r conflict. In order to achieve effective school managemen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ross-culture on school management include the thinking mod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behavior pattern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symbol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language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the religious belief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or nationalities, etc. The basic steps of cross-cultural school management are as follows: cultural analysis; distinguishing and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functions of school management; finding out the common ground in different cultures; To investigate the tolerance of teaching staff and students to foreign culture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to choose the way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to determine the goal of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 culture; to build a unique cross-cultural culture of school management; to establish a feedback system. Cross-cultural schools manage concrete material culture, play the rol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use value, formulate targeted cultural integration measures, and in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culture into local culture. Focu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or techniques.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莉峰;;现象学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胡克高;;用案例教学构建你的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5期

3 杨洋;;浅谈心理健康课堂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4 周军伟;;百年来美育视野中的六艺研究述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轩群英;;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五法”新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9期

6 王超;;以辽西地区为例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7 侯贤祥;;刍议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俊华;;浅谈初级中学开设心理教育课的意义和方法[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王帅;方红;;日常化评价:价值、方法及阈限[J];教育科学;2011年03期

10 徐立伟;;浅谈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联荣;;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新时期学校总务处思想政治工作之管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刘军;莫志斌;;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魏正书;李立冰;;历史的本真言说——基于“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历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尚艳波;;以系统原理为指导 提升班级建设成效[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武汉市新洲区第三中学课题组;陈毓成;陈菊华;刘汝明;李文畴;万清华;刘林华;;农村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研究报告[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士启;;教师是培植人的工程师——徐特立对教师职业的科学定位浅析[A];纪念徐特立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肖汉仕;;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的建构[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林;;图形创造性思维(FGA)测验的比较研究——中德技术创造力跨文化研究结果之一[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骆祖佩;许政援;;八十年代的语言习得理论和模型[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许新海 南澳洲国立大学教育学院 区荣基;澳大利亚教育与课程改革跨文化实地研究[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2 宁惠萍(作者单位系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途径[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任松筠;用爱心撑开同一片蓝天[N];新华日报;2006年

4 林玉蓉;英语教育也应突出本土化[N];光明日报;2004年

5 陶理;新西兰的中国小留学生生存报告[N];南方周末;2004年

6 关新;开拓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视野[N];音乐周报;2004年

7 卢伟;以网络为传媒的对外中国文化教学研究[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高书国;教育战略规划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鲁卫群;跨文化教育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焱良;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德育方法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孙俊才;知情交融及其德育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宫黎明;校本课程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4 郑红莺;美国学校德育途径方法借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5 侯志宏;学习型学校建设策略与方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彬;论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D];武汉大学;2005年

7 邢贵红;新时期榜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8 陈红;从“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洋;浅析中美两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异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李晓杰;试论新课程下教师教育改革的模式和方法[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09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309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5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