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08:09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是当前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引起学术界、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还只是开始,理论上和实践中的诸多困惑引发我们的深思。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本着“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试图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等多个角度,对融入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和融入思路作出回答。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这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等作概括性介绍。第二章,对本文有关重要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界定。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融入等基本概念入手,厘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内涵。在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价值、青少年德育的基本特点、融入的一般规律及要求等,力求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实质。第三章,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理论根据。这种根据包括了融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一,德育与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如重视德教的传统、以“道”为核心的德育哲学、知行合一的德育原则、注重内修的德育方法等;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具有目的的相近性、方法的相通性和资源的相容性;第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几位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青少年德育有过很多深刻的论述。第四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进行历史回顾和反思。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淡化传统、淡化传统文化、淡化传统道德的做法,这对当代青少年德育产生了直接而强大的冲击。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今天,德育的“去文化”日益严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式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德育不再重视其文化内涵,不再采取文化的方法,甚至不再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甚至也使德育不能很好地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给当今青少年德育的启示为:一是在恢复文化传统中推进青少年德育的现代化转型;二是明确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四是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第五章,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进行实证分析。笔者通过深入多所大中小学,围绕“学校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影响效果”两个课题开展田野调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有力地提升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有效地提高了德育的效能,如提高了道德认知、陶冶了道德情感,锤炼了道德意志、促进了心理健康,增强了交往能力、规范了道德行为,培养了道德自我反省、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情趣等等。当然,在融入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运用传统文化于德育的理念还不明确,目标还不清晰,内容还不够科学,实践体验的渠道还较单一,方法还较简单,此外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制度也不健全。第六章,探讨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融入理念,强化融入的意识,把握融入的正确方向,保证融入内容的科学性。其次,要在“三个融入”上下功夫。一要融入青少年德育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要融入学校课程教学,要发掘中国传统德育的资源,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设计一套独立的教材,开展系统的教育教学,同时要对现行的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教材进行修订,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三要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深入广泛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体验式教学,重视家风家教,大力开展礼仪教育。再次,需为融入提供有力的保障,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相关制度等各方面提供保障。结语部分,主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改进、创新青少年德育这一双重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担当,需要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同步推进。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1
本文编号:2668207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2 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668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66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