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非语言符号的教育传播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6:21
【摘要】:教育传播作为传播活动的一种典型形式,主要是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传递教学信息,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在国外传播学研究中,教育传播已成为传播学下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传播研究作为其三大研究主题之一,已具有一定的成熟性。相比较国外研究的蔚然可观,目前国内不仅研究成果较少,而且研究略显浅薄。已有的少数研究仍然停留于感性的经验总结阶段,研究者多集中在一线教师和教育学专家之中,且研究对象多为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特征和传播功能,鲜有传播学界学者对教育传播效果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本文以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作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为主线,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各门学科的知识,对我国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展开实证调查研究。本文首先对教师非语言符号的分类表现、传播特征和传播功能等基础性理论进行梳理总结,然后在大连地区高校通过分层抽样选取了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使用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研究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渠道的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传播能力普遍处于中等偏高水平;除教师的嗅觉和时间感觉非语言符号与认知性和行为性教育传播效果之间相关性不强,且与认知性传播效果之间为负相关关系之外,其它教师非语言符号与各层面教育传播效果都具有密切相关关系,且为正相关关系。最后,反思教师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五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为进一步增强我国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提供理论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5;G206
本文编号:2674574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5;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晓平;;从非言语交际行为看不同文化的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张效利;;浅论非语言符号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3 常思亮;论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4 吕林;;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5 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年02期
6 时秀华,郝广伟;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许继红;王宝兰;;广义教育·狭义教育·教学[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G·德朗舍尔;张人杰;;对课堂中口头语言互动的分析[J];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03期
9 杨心德;学生对教师课堂行为的认知及其对学习的影响[J];心理科学通讯;1990年04期
10 彭力;曹思芹;;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探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成堂;教师的感情表演规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周鹏生;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量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74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67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