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社会转型期“辱师”事件中的教育伦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8 13:16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辱师”事件“悍然”进入公众的视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和底线。曾经被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的教师群体,处境尴尬:一面是教师作为个体生命的基本价值诉求被忽视;一面是媒体舆论对教师群体的非议与指责。许多教师深知学生的苦痛、职业的艰难,却无力改变外在环境的限制;竭力适应当前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却横遭非难,在追求“教师”职业最高善的过程中时遇不幸。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具备智慧和道德的人,这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高理想,但这一目的实现的过程却困难重重。本文立足于社会转型期的“辱师”事件,在描述事件本身的同时,试图从教育伦理的角度,对事件所折射出的教育伦理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尽管前辈学者或学人对这一问题也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角度进行过研究,但从教育伦理的视角切入,进行思考的理论文章目前还不多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前一、二章在追溯教育伦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本身出发剖析“教育”所蕴含的伦理意蕴,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辱师”事件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提出当下应重视教育的伦理诉求。第三章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得出了一些与业内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实证资料,为本文相关论点的论述提供了有力佐证。第四、五章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针对此类事件中的学生德育、教育惩戒、教师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教育伦理方面的论述,提出建构教育专业伦理的权界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发生。学校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媒介,应该体现善的价值追求,在保障教师、学生基本权益的基础上,传递有价值的文化,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学过程不仅要强调动机、目的的善好,方式、手段也应该是道德上可以接受的。中国当前现实中的教育伦理观念,更强调从动机和结果来判断教师行为的道德性,导致教师教育过程出现失范行为。“辱师”事件的发生其实是教师为自己不当的教育行为所付出的“道德代价”,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发生就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交还教师教育惩戒权,从制度上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此外,还应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的道德意识,只要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伦理思考无论行多远,都不可脱离思考者的现实关切和自身关怀。作为一个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学子,通过对社会转型期“辱师”事件这一类特殊的教育问题进行伦理的初步梳理、辨析和论证,借以抛砖引玉,引发国人群体对教育问题的伦理思辨。毕竟,以伦理之思为生活提供借鉴才是我们最终想达到的目的。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40-059.1
【部分图文】:

老师,学生,青春期少年,初中


(3)关注青春期少年成长逡逑62.邋04%的家长、78.邋64%的老师觉得初中生最难管教,82.邋33%的学生认为初中逡逑生最容易与老师发生冲突,其次是高中生。这一点笔者在访谈中也得到了证实。逡逑因此,关注青春期少年就成为我们预防“辱师”事件发生的突破口。逡逑大学:0.47%邋小学:0.93%逦大学:0.97%邋小学:1,94%逡逑商中:1628%邋H逦高中:18.45%逡逑JHl'l逦smmtk逡逑初中:82.33%逦初中:78.64%逡逑图2_1学生问卷:你认为哪个学段的学生最容逦图2—2教师问卷:您认为哪个学段的学生最容逡逑

老师,家长,青春期少年,初中


(3)关注青春期少年成长逡逑62.邋04%的家长、78.邋64%的老师觉得初中生最难管教,82.邋33%的学生认为初中逡逑生最容易与老师发生冲突,其次是高中生。这一点笔者在访谈中也得到了证实。逡逑因此,关注青春期少年就成为我们预防“辱师”事件发生的突破口。逡逑大学:0.47%邋小学:0.93%逦大学:0.97%邋小学:1,94%逡逑商中:1628%邋H逦高中:18.45%逡逑JHl'l逦smmtk逡逑初中:82.33%逦初中:78.64%逡逑图2_1学生问卷:你认为哪个学段的学生最容逦图2—2教师问卷:您认为哪个学段的学生最容逡逑

老师,学生,初中


初中:82.33%逦初中:78.64%逡逑图2_1学生问卷:你认为哪个学段的学生最容逦图2—2教师问卷:您认为哪个学段的学生最容逡逑易与老师发生冲突?逦易与老师发生冲突?逡逑31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拥军;付艳梅;;如何有效应对中职生的厌学问题[J];河南教育(下旬);2012年03期

2 朱本双;;教育不能没有教师的权威[J];教育;2011年22期

3 贾俊玲;;论我国现代高校师生伦理关系的异化[J];考试周刊;2010年37期

4 赵俊;;从社会保障角度看“辱师”事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5 何红梅;;论教师礼仪与尊师美德的重塑[J];教学与管理;2008年15期

6 陈益芳;杜学元;;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缺失与建构——北京市海淀区某职业学校“辱师事件”所引发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邱广欣;郭延萍;;由“辱师事件”而想到的[J];教育文汇;2008年02期

8 刘永涓;;浅谈高校开设礼仪课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4期

9 王早胜;;对我国现行教育法律的反思[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年11期

10 李源;;师生关系压力仅次于学习压力[J];成才之路;2007年3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黄鸣鹤;刘德良;;“辱师视频”事件:如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N];人民法院报;2007年

2 曾琪;;辱师事件,不能再发生![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旭;;“辱师”事件:凸显尊严教育迫切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本文编号:2814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814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c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