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雷耶对陶行知的影响及近代中国教育实证研究传统
发布时间:2021-01-07 17:52
陶行知是世界知名教育家,曾先后求学于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其早期教育思想形成过程经过学术界多年探讨现已基本清楚,但有若干关键性问题仍不够明确,例如其在美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究竟为何人问题。多有研究者认为杜威是陶行知留学哥大期间的导师。事实上,斯特雷耶才是陶行知在哥大留学期间的导师。斯特雷耶与陶行知的关系往往被人忽视。缘此,本文先介绍斯特雷耶其人,接着从教育基本观点、教育心理、教育管理及实证研究方法四方面阐明其对陶行知的影响。教育基本观点方面,主要论述两者的教育目的观及德育观;教育心理方面,重点探讨陶行知对斯特雷耶之欣赏观、注意与兴趣观以及个别差异观的继承;教育管理方面,简述了斯特雷耶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原则观与实践;教育实证研究方法方面则有针对性地从测量、统计和调查三个角度来谈斯特雷耶对陶行知的影响。从斯特雷耶与陶行知的关系入手,探寻以桑代克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实证派对陶行知以及留学哥大、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研习教育学的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实证主义教育思想借由诸如斯特雷耶、麦柯尔等一批桑代克的弟子传播给留学生。在留学生积极推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教育...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有关陶行知与杜威师承关系的研究
2 关于斯特雷耶的研究
3 斯特雷耶与陶行知的关系研究
4 教育实证研究的历史研究
(四) 概念界定
1 导师
2 实证研究
(五)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思路
(六) 研究方法
1 比较研究法
2 文献分析法
一、斯特雷耶其人及其与陶行知的关系
(一) 斯特雷耶其人
(二) 斯特雷耶与陶行知的关系
1 斯特雷耶实为陶行知之导师
2 斯特雷耶在学业上对陶行知的直接影响
二、斯特雷耶的教育思想、实践对陶行知的影响
(一) 教育基本观点:教育目的观与德育观
1 教育目的:社会与个人
2 道德教育:服务与合作
(二)教育心理思想:欣赏、注意与个别差异
1 欣赏:教育之要素
2 注意与兴趣:教学之所求
3 个别差异:因材而施教
(三) 教育管理方面:管理原则与教学实践
1 管理原则:科学与效率
2 教学实践:传道与授业
三、斯特雷耶的教育实证研究方法对陶行知的影响
(一) 测量与统计:管理之利器
1 测量与教育管理
2 统计与教育管理
(二) 教育调查:管理之有效途径
1 实地开展教育调查
2 学校调查之建筑与设备
3 学校调查之学校财政
4 学校调查之留级问题
四、近代中国教育实证研究传统的形成与演变
(一) 哥大学派与近代中国留学生
1 学派之争:实验主义哲学派与科学主义实证派
2 影响之深:科学主义实证派与中国留学生
(二) 近代中国教育实证研究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1 实证研究范式的传入:1914-1919年
2 实证研究范式的发展:1920-1937年
3 实证研究范式的继续发展:1938-1949年
4 30年代以后的质性研究
(三) 近代中国教育实证研究传统的演变
1 建国以来的教育实证研究:未能传承,渐被放弃
2 当下之教育实证研究:重获重视,继往开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考察[J]. 侯怀银,郭建斌. 教育学报. 2018(01)
[2]加强教育实证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联席会议”成果览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3]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4]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范式问题与反思[J]. 姚计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5]教育实证研究:历程、现状和走向[J]. 程建坤,陈婧.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6]道德教育中的知行关系:从杜威到陶行知[J]. 丁永为,孔德琳. 中国德育. 2016(14)
[7]效率崇拜与美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基于效率测量和效率调查的视角[J]. 梁云. 基础教育. 2016(03)
[8]群星闪耀的时刻: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创建[J]. 陈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2)
[9]陶行知本土办学实践与“生活教育”的独特创造[J]. 黄书光. 教育发展研究. 2015(18)
[10]实验主义与科学主义:美国教育研究取向之争[J]. 康绍芳. 高等教育研究. 2015(01)
硕士论文
[1]陶行知将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中国化的历程及当代启示[D]. 王囡囡.沈阳师范大学 2014
[2]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D]. 张彩云.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62983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有关陶行知与杜威师承关系的研究
2 关于斯特雷耶的研究
3 斯特雷耶与陶行知的关系研究
4 教育实证研究的历史研究
(四) 概念界定
1 导师
2 实证研究
(五)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思路
(六) 研究方法
1 比较研究法
2 文献分析法
一、斯特雷耶其人及其与陶行知的关系
(一) 斯特雷耶其人
(二) 斯特雷耶与陶行知的关系
1 斯特雷耶实为陶行知之导师
2 斯特雷耶在学业上对陶行知的直接影响
二、斯特雷耶的教育思想、实践对陶行知的影响
(一) 教育基本观点:教育目的观与德育观
1 教育目的:社会与个人
2 道德教育:服务与合作
(二)教育心理思想:欣赏、注意与个别差异
1 欣赏:教育之要素
2 注意与兴趣:教学之所求
3 个别差异:因材而施教
(三) 教育管理方面:管理原则与教学实践
1 管理原则:科学与效率
2 教学实践:传道与授业
三、斯特雷耶的教育实证研究方法对陶行知的影响
(一) 测量与统计:管理之利器
1 测量与教育管理
2 统计与教育管理
(二) 教育调查:管理之有效途径
1 实地开展教育调查
2 学校调查之建筑与设备
3 学校调查之学校财政
4 学校调查之留级问题
四、近代中国教育实证研究传统的形成与演变
(一) 哥大学派与近代中国留学生
1 学派之争:实验主义哲学派与科学主义实证派
2 影响之深:科学主义实证派与中国留学生
(二) 近代中国教育实证研究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1 实证研究范式的传入:1914-1919年
2 实证研究范式的发展:1920-1937年
3 实证研究范式的继续发展:1938-1949年
4 30年代以后的质性研究
(三) 近代中国教育实证研究传统的演变
1 建国以来的教育实证研究:未能传承,渐被放弃
2 当下之教育实证研究:重获重视,继往开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考察[J]. 侯怀银,郭建斌. 教育学报. 2018(01)
[2]加强教育实证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联席会议”成果览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3]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4]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范式问题与反思[J]. 姚计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5]教育实证研究:历程、现状和走向[J]. 程建坤,陈婧.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6]道德教育中的知行关系:从杜威到陶行知[J]. 丁永为,孔德琳. 中国德育. 2016(14)
[7]效率崇拜与美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基于效率测量和效率调查的视角[J]. 梁云. 基础教育. 2016(03)
[8]群星闪耀的时刻: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创建[J]. 陈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2)
[9]陶行知本土办学实践与“生活教育”的独特创造[J]. 黄书光. 教育发展研究. 2015(18)
[10]实验主义与科学主义:美国教育研究取向之争[J]. 康绍芳. 高等教育研究. 2015(01)
硕士论文
[1]陶行知将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中国化的历程及当代启示[D]. 王囡囡.沈阳师范大学 2014
[2]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D]. 张彩云.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62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96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