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体性教育反思与重建——基于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16 18:16
现代主体性教育因缺乏对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导致学生主体性发展陷入了一系列危机和诘难之境: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性个人主义、不包含交互主体性的片面主体性、以私度共思维下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性正给学生的健康心灵秩序带来严峻挑战。现代主体性教育只有开启主体的"德性"维度,深化主体的道德意蕴,以"他者"作为反思与重建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觉省思自我中心意识的危机,深化公共责任的道德内涵等,才能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的占有性主体状态,铸就一种更具反思性、伦理性和公共性的主体性。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现代教育语境下个人主体性发展可能遭遇的陷阱和诘难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性个人主义
(二)不包含交互主体性的片面主体性
(三)以私度共思维下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性
二、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关照下的“自我”主体性再审视
(一)“绝对他者”:他者差异的绝对性
(二)“相对主体”:自我作为“他者”的自身
(三)“绝对责任”:自我主体性显现于为“他者”负责的非对称伦理关系中
三、迈向他者的自我的伦理诉求及现代主体性教育重建
(一)省思自我中心意识的危机
(二)拓辟“相遇”的伦理学意蕴
(三)深化公共责任的道德内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培育健康心灵秩序:教育回应人生问题的关键[J]. 刘永林,姚一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从“由私推公”到“由公及私”——当代中国儿童公共道德行为发展状况及其对德育的启示[J]. 滕春燕. 教育科学研究. 2018(02)
[3]从主体间性、他者性到公共性——兼论教育中的主体间关系[J]. 冯建军.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9)
[4]“陌生人”的位置——对“利他精神”的哲学前提性反思[J]. 贺来. 文史哲. 2015(03)
[5]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 刘要悟,柴楠. 教育研究. 2015(02)
[6]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的哲学论证——对当代哲学中一个重大课题的考察[J]. 贺来. 天津社会科学. 2007(05)
[7]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解决道德危机的新思路[J]. 宣云凤. 江苏社会科学. 2003(06)
博士论文
[1]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D]. 孙庆斌.黑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1302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现代教育语境下个人主体性发展可能遭遇的陷阱和诘难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性个人主义
(二)不包含交互主体性的片面主体性
(三)以私度共思维下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性
二、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关照下的“自我”主体性再审视
(一)“绝对他者”:他者差异的绝对性
(二)“相对主体”:自我作为“他者”的自身
(三)“绝对责任”:自我主体性显现于为“他者”负责的非对称伦理关系中
三、迈向他者的自我的伦理诉求及现代主体性教育重建
(一)省思自我中心意识的危机
(二)拓辟“相遇”的伦理学意蕴
(三)深化公共责任的道德内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培育健康心灵秩序:教育回应人生问题的关键[J]. 刘永林,姚一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从“由私推公”到“由公及私”——当代中国儿童公共道德行为发展状况及其对德育的启示[J]. 滕春燕. 教育科学研究. 2018(02)
[3]从主体间性、他者性到公共性——兼论教育中的主体间关系[J]. 冯建军.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9)
[4]“陌生人”的位置——对“利他精神”的哲学前提性反思[J]. 贺来. 文史哲. 2015(03)
[5]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 刘要悟,柴楠. 教育研究. 2015(02)
[6]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的哲学论证——对当代哲学中一个重大课题的考察[J]. 贺来. 天津社会科学. 2007(05)
[7]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解决道德危机的新思路[J]. 宣云凤. 江苏社会科学. 2003(06)
博士论文
[1]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D]. 孙庆斌.黑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1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98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