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立场的道德教育 ——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1 08:20
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道德教育就是各民族秩序建构和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之一。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中,道德教育自有其惯性和传统,也有其存在与延续的正当性。但是,在剧烈变动或转型的社会中,道德自身的变化、新旧价值间的冲撞、道德与个体关系等的新理解,会使得道德教育问题化,道德教育会从不易的传统变成为思想的对象。就西方社会而言,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立足个体自由,使得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超过一个以上的道德原则和信念系统,同一社会中的群体或个人有着不同的伦理信念。维护传统一元论道德的道德教育就会受到质疑,人们会重新设计道德教育,以期形成新的传统。我们也正处于这样的时代之中。在这种情景中,是否还能够进行一种普遍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什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这些问题,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需要人们认真的面对。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就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思考和解决。本文主要以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一书为研究对象,约翰·威尔逊,作为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是一位至今仍活跃在西方哲学界和道德教育理论界的当代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哲学家,也是从哲学入手探讨道德教育理论问题...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威尔逊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前提
1.1 自由主义的语境
1.2 普遍规定主义的伦理学设定
1.3 分析哲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道德教育目的理论
2.1 道德教育的内涵
2.1.1 “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2.1.2 对于“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现实分析
2.2 威尔逊关于几种道德教育目的论的评价
2.2.1 威尔逊对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观点评价
2.2.2 道德教育的自成目的性
2.3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威尔逊道德教育实践设计
3.1 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权威”
3.2 道德思维的直接教学
3.2.1 道德直接教学的优点
3.2.2 道德思维直接教学的目的
3.2.3 道德教育的研究可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3.3 道德教育交往背景的建构
3.3.1 发展学生的道德语言
3.3.2 制定系列规章制度
3.3.3 “家庭模式”引入学校
第四章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4.1 理论意义
4.2 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解读[J]. 赵宏瑞. 黑河学刊. 2012(01)
[2]威尔逊的道德教育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 李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7)
[3]道德能否成为一门学科?——解读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J]. 翟艳芳.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07)
[4]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J]. 蔡志良. 理论月刊. 2005(06)
[5]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启示[J]. 李从浩.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03)
[6]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 张耀灿.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7]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相互关系[J]. 周湘莲. 社会主义研究. 2004(02)
[8]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J]. 孟志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03)
[9]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初探[J]. 冯达成. 学术论坛. 2002(03)
[10]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 鲁洁. 教育研究. 2002(01)
硕士论文
[1]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 李晓明.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58789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威尔逊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前提
1.1 自由主义的语境
1.2 普遍规定主义的伦理学设定
1.3 分析哲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道德教育目的理论
2.1 道德教育的内涵
2.1.1 “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2.1.2 对于“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现实分析
2.2 威尔逊关于几种道德教育目的论的评价
2.2.1 威尔逊对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观点评价
2.2.2 道德教育的自成目的性
2.3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威尔逊道德教育实践设计
3.1 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权威”
3.2 道德思维的直接教学
3.2.1 道德直接教学的优点
3.2.2 道德思维直接教学的目的
3.2.3 道德教育的研究可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3.3 道德教育交往背景的建构
3.3.1 发展学生的道德语言
3.3.2 制定系列规章制度
3.3.3 “家庭模式”引入学校
第四章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4.1 理论意义
4.2 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解读[J]. 赵宏瑞. 黑河学刊. 2012(01)
[2]威尔逊的道德教育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 李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7)
[3]道德能否成为一门学科?——解读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J]. 翟艳芳.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07)
[4]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J]. 蔡志良. 理论月刊. 2005(06)
[5]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启示[J]. 李从浩.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03)
[6]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 张耀灿.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7]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相互关系[J]. 周湘莲. 社会主义研究. 2004(02)
[8]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J]. 孟志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03)
[9]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初探[J]. 冯达成. 学术论坛. 2002(03)
[10]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 鲁洁. 教育研究. 2002(01)
硕士论文
[1]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 李晓明.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58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25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