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神经科学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以阅读素养提升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30 06:41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新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新兴的教育神经科学为步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以及陷入瓶颈期的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教育神经科学是一门整合心智、脑与教育的交叉学科,包含着分布式表征、基于证据以及超学科性等基本原理,其通过进阶模式、系统模式以及循环模式三种发生模式作用于教育改革,并以教育神经科学对于教育实践中阅读素养的提升为例说明其加速推进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机制。教育神经科学在发展进程中仍需注意两方面的现实难题:一是教育神经科学的教育属性仍需深度挖掘,二是教育神经科学的解释性转化仍需再度校准。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进阶模式
在关于教育的学习和解释性论证中,神经科学的确提供了关键性的生物学原因,然而由于二者所研究现象的系统水平有差异,神经科学与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充满困难。卡拉斯科·乔昆(Carrasco Joaquín)在寻找二者合适的跨学科方法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可塑性原则的系统模式,如图2所示。[11]在神经科学领域,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生物体的发育期间由于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状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能力,在教育领域中,可教育性则是可观察到的系统可塑性的结果,是人类摆脱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存在方式,甚至设想新的代替旧的。系统可塑性不仅影响神经系统,而且影响遗传系统和经验系统,整体复杂性跨越了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其存在于神经科学与教育学之间,进而可以促进两个领域之间的跨越桥接。基于可塑性原则的力量,教育科学与神经科学之间形成了交流沟通的多层系统可塑性框架结构。就教育科学而言,可塑性原则关联三个子维度,即自主性、脆弱性与恢复性。在自主性方面,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依靠主观的意识技能以响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于教育的理解应该在系统可塑性内发展,在符合生物-心理-社会三者统一的基础上组织和规划个体行为。自主性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原因,也是文化融合多样化的原因。但是自主性是一把双刃剑,既具备改善个体的可能性,也具备破坏个体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个体处于脆弱性时。所谓脆弱性是指个体在面临自然进化过程、全球化进程以及自然灾难等重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为力的状态。当确认了自主性与脆弱性以后,个体在面对逆境时需要自我恢复,恢复性是可培养的品质,可以愈合旧的伤痛并可以抵御新的灾难,它能够帮助个体实现潜在成长及如何与环境互动从而寻找应对逆境所需的资源。
如何将基于大脑的研究转移到课堂上是神经科学研究人员与教师工作者共同考虑的问题。神经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应该被视为一条双行道,而不仅仅是从神经科学到教育的单行道,潘查姆·汉纳(Pincham Hannah)等人为了实现神经科学与教育的双向互通,提出了四阶段的实践方法,以循环模式描述了神经科学的作用,并指出需要在课堂上评估其教育适用性,或者应该考虑神经科学研究结果如何转化为教育实践中可用的参照,如图3所示。[12]在第一阶段,神经科学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确定神经科学有可能对教育需求的回应,以确定神经科学可以为教育提供的支持。例如,早教教师需要预先识别学习者的数学学习能力,以便在学习者需要时采取干预措施,这时候教育神经科学家可以为早教教师设计一个数量比较的任务来预测学习者的数学能力,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fMRI)在大脑功能区的激活状态就可以发现数学能力有缺陷的学习者(数学能力缺陷的学习者大脑功能区激活状态异常)。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准学习课程引论——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愿景[J]. 黄甫全,李义茹,曾文婕,潘蕾琼.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01)
[2]“教育神经科学”与“学习科学”的概念辨析[J]. 周加仙.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6)
本文编号:3310915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进阶模式
在关于教育的学习和解释性论证中,神经科学的确提供了关键性的生物学原因,然而由于二者所研究现象的系统水平有差异,神经科学与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充满困难。卡拉斯科·乔昆(Carrasco Joaquín)在寻找二者合适的跨学科方法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可塑性原则的系统模式,如图2所示。[11]在神经科学领域,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生物体的发育期间由于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状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能力,在教育领域中,可教育性则是可观察到的系统可塑性的结果,是人类摆脱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存在方式,甚至设想新的代替旧的。系统可塑性不仅影响神经系统,而且影响遗传系统和经验系统,整体复杂性跨越了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其存在于神经科学与教育学之间,进而可以促进两个领域之间的跨越桥接。基于可塑性原则的力量,教育科学与神经科学之间形成了交流沟通的多层系统可塑性框架结构。就教育科学而言,可塑性原则关联三个子维度,即自主性、脆弱性与恢复性。在自主性方面,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依靠主观的意识技能以响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于教育的理解应该在系统可塑性内发展,在符合生物-心理-社会三者统一的基础上组织和规划个体行为。自主性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原因,也是文化融合多样化的原因。但是自主性是一把双刃剑,既具备改善个体的可能性,也具备破坏个体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个体处于脆弱性时。所谓脆弱性是指个体在面临自然进化过程、全球化进程以及自然灾难等重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为力的状态。当确认了自主性与脆弱性以后,个体在面对逆境时需要自我恢复,恢复性是可培养的品质,可以愈合旧的伤痛并可以抵御新的灾难,它能够帮助个体实现潜在成长及如何与环境互动从而寻找应对逆境所需的资源。
如何将基于大脑的研究转移到课堂上是神经科学研究人员与教师工作者共同考虑的问题。神经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应该被视为一条双行道,而不仅仅是从神经科学到教育的单行道,潘查姆·汉纳(Pincham Hannah)等人为了实现神经科学与教育的双向互通,提出了四阶段的实践方法,以循环模式描述了神经科学的作用,并指出需要在课堂上评估其教育适用性,或者应该考虑神经科学研究结果如何转化为教育实践中可用的参照,如图3所示。[12]在第一阶段,神经科学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确定神经科学有可能对教育需求的回应,以确定神经科学可以为教育提供的支持。例如,早教教师需要预先识别学习者的数学学习能力,以便在学习者需要时采取干预措施,这时候教育神经科学家可以为早教教师设计一个数量比较的任务来预测学习者的数学能力,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fMRI)在大脑功能区的激活状态就可以发现数学能力有缺陷的学习者(数学能力缺陷的学习者大脑功能区激活状态异常)。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准学习课程引论——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愿景[J]. 黄甫全,李义茹,曾文婕,潘蕾琼.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01)
[2]“教育神经科学”与“学习科学”的概念辨析[J]. 周加仙.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6)
本文编号:3310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31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