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文化自觉:校园网文化建设范式
发布时间:2017-10-06 23:34
本文关键词:主体文化自觉:校园网文化建设范式
【摘要】: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当代文明的发展将人本身的价值问题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了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外在生存环境的极大改变,但与此同时,人自身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关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校园网作为承载着传统文化与网络新兴文化的网络空间,融合了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及价值因素。生活在这种文化空间中的主体,特别是对还处于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来说,在其成长过程中将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因此,主体的文化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即首先要明白自身所处的环境,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这种文化的基础之上,自觉地形成和持有一种文化准则和文化价值追求,自觉地反思自我的文化存在,并通过主体意识的强化和实践活动来完成这种文化生成的动态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处于校园环境下的主体屹立于这种多元文化的洪流之中,才能建设出有思想、有内涵、有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 另外,从校园网建设的现状来说,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推广,人们越来越多的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了技术的发展及其使用之上,而忽视了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易导致对人的忽视、文化批判精神的丧失以及文化创造力的衰减等方面。因此,在校园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抓住其灵魂,即校园网的文化内涵,将教育的视角回归于文化之中,实现文化与人的共同发展。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首先从“文化自觉”出发,阐述基本的理论缘由及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在校园网文化建设中,文化自觉应该是一种校园网的文化价值选择和校园人的价值取向,是在文化反思、文化创新和文化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主体意识和心态,是一种主体的文化自觉。然后从校园网文化的形成和构成因素两个方面对校园网文化做出 详细分析,旨在明晰主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对其文化有“白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从校园网文化的形成来说,既离不开传统校园文化的关系意义,又深受新兴网络文化的浸泡,从而形成了校园环境下的校园网络文化新像;从构成因素来说,网络文化主要是由主体、客体、中介及价值四个要素组成,本研究主要是从文化主体的角度来分析校园网络文化,故将文化分析的重点置于网络主体及其价值两个因素之上。最后,笔者在认识理解校园网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校园网文化建设现状,对此做出理性的反思,找出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并试图理清符合文化与人的双向发展的校园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即走向主体文化自觉,以期获得对校园网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主体 文化自觉 校园网文化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15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
- 1.3 研究意义12-13
- 1.4 研究方法13-15
- 2 文化自觉与校园文化建设15-25
- 2.1 文化自觉释义15-20
- 2.1.1 文化自觉的概念界定15-16
- 2.1.2 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16-18
- 2.1.3 文化自觉的基本特征18-20
- 2.2 主体文化自觉20-22
- 2.2.1 主体文化自觉说20-21
- 2.2.2 主体文化自觉的价值意义21-22
- 2.3 主体文化自觉:校园网文化建设关键22-25
- 3 校园网的文化镜像25-43
- 3.1 文本和意义之网26-29
- 3.1.1 文本26-27
- 3.1.2 图片27-29
- 3.2 关系之网29-43
- 3.2.1 交往方式29-36
- 3.2.2 组织方式36-39
- 3.2.3 思维方式39-43
- 4 校园网文化的主体性及价值生成43-58
- 4.1 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性分析43-51
- 4.1.1 校园网络中人的主体性生成44-47
- 4.1.2 校园网络中人的主体性特征47-49
- 4.1.3 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49-51
- 4.2 校园网络文化的价值因素解析51-58
- 4.2.1 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价值产生52-53
- 4.2.2 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价值表现53-55
- 4.2.3 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价值冲突55-58
- 5 校园网文化建设:走向主体文化自觉58-72
- 5.1 校园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58-60
- 5.1.1 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58-59
- 5.1.2 校园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9-60
- 5.2 校园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选择60-65
- 5.2.1 网络文化价值选择的原则61-63
- 5.2.2 网络文化价值选择的一般过程63-65
- 5.3 走向主体文化自觉65-72
- 5.3.1 自我指涉的文化自觉66-68
- 5.3.2 指向对象的自觉68-72
- 6 结束语72-74
- 参考文献74-78
- 后记78-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马蕾;;想象的大学——中美大学文化的图像符号学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3 杨聪;;网络符号文化主体与客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王希鹏;丁三青;;论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生成的促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高正荣;网络·文化·网络文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5期
6 李萍;童建军;;论文化自觉的三个维度[J];道德与文明;2011年05期
7 吴中江;现代远程教育中的符号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8 徐红彩;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9 王文f;黄长军;;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10 蓝鹰;周伟;;文化传播、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视域下的网络语言[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李延保;[N];光明日报;2004年
,本文编号:985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98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