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阅读论文 >

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3 02:03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的黄金时期,而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偏好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对批判性阅读及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不够,另外,批判性阅读教学理论对教师实践指导不强,教学中容易流于形式,因而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导致学生的思维水平和阅读能力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秦安县第一中学为例,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批判性阅读认识不清,例如对预读文本的目的及过程不清晰,对质疑文本的思维过程不了解,对评价文本的方法及内容不明确等;教学中缺乏批判性阅读的意识;缺少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阶段性训练和具体的教学策略。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图式理论,尝试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预读文本过程中的批判性阅读训练,包括激发背景知识并预测文本内容,快速阅读并获取文本主体大意,对比验证并明确阅读目的训练;以质疑文本为主的批判性阅读教学,包括启疑与助述,促解与论证,评估与判断的教学;以评价文本为主的批判性阅读教学,包括理清作者思路评价文章结构,读后讨论并评价文章内容的教学。并且每一阶段训... 

【文章来源】:天水师范学院甘肃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2.批判性阅读及其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批判
        2.1.2 批判性思维
        2.1.3 批判性阅读
        2.1.4 批判性阅读能力
    2.2 批判性阅读教学相关理论依据
        2.2.1 图式理论
        2.2.2 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
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的价值
    3.1 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3.1.1 提升理性思维品质
        3.1.2 培养质疑精神
        3.1.3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2 对教师发展的价值
        3.2.1 提高知识涵养
        3.2.2 磨砺教学智慧
    3.3 对教学发展的价值
        3.3.1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3.3.2 更新传统教学的知识观
        3.3.3 构建新的师生关系
4.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分析:以秦安一中为例
    4.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1 问卷调查目的
        4.1.2 问卷调查对象
        4.1.3 调查问卷的编制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1 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4.2.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4.3 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4.3.1 对预读文本的目的及过程不清晰
        4.3.2 对质疑文本的思维过程不了解
        4.3.3 对评价文本的方法及内容不明确
    4.4 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4.4.1 缺少对批判性阅读的深入认识
        4.4.2 缺少批判性思维方式训练
        4.4.3 缺乏批判性阅读教学方法指导
5.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5.1 预读文本过程中的批判性阅读训练
        5.1.1 激发背景知识并预测文本内容
        5.1.2 快速阅读并获取文章主体大意
        5.1.3 对比验证并明确阅读目的
    5.2 以质疑文本为主的批判性阅读教学
        5.2.1 启疑与助述
        5.2.2 促解与论证
        5.2.3 评估与判断
    5.3 以评价文本为主的批判性阅读教学
        5.3.1 理清作者思路评价文章结构
        5.3.2 读后讨论并评价文章内容
6.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设计——以《拿来主义》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效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J]. 宋罗勇.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0(07)



本文编号:3079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dsp/3079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5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