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论文 >

儿童精神成长研究:意义、取向与多学科视野

发布时间:2018-06-04 14:26

  本文选题:儿童精神成长 + 复杂生命系统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1期


【摘要】:儿童研究是儿童教育研究的基础。一个世纪以来,儿童教育学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在整体地认识儿童的精神成长这一问题上存在方法论局限。儿童精神成长研究属于对儿童成长过程的总体研究。它将儿童视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尝试在哲学、生物学、人类学、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野中,顺着个体精神现象发生的逻辑,采取生物学—现象学的发生学取向,从种系进化与个体发展的连续进程来探讨儿童的精神成长,呈现个体精神发生的内在潜能和自然的步骤、发展的内在自组织机制、环境条件以及现实的发展形态。这一问题是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原点问题,对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将会影响到各学科领域儿童研究的立场、问题、方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层面孕育总体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而影响在儿童教育实践中参与起作用的全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Abstract]:The study of childre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of children's education. For a century,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children's pedagogy is mainly based 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has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n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spiritual growth as a whole. The study of children's spiritual development belongs to the overall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It treats children as a complex system of life, trying to follow the logic of individual spiritual phenomena in a multidisciplinary view of philosophy, biology, anthropology, brain science, psychology, pedagogy, etc. Taking the biological-phenomenological phylogeny orient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iritual growth of children from the continuous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es system, presents the intrinsic potential and natural steps of individual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nal self-organizing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ty. This question is the origin of epistemology,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It also help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concept of children and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thus affecting all the relations that play a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children's educ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0YJCZH112)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0SJBXLX001)
【分类号】:G61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新慧,何平,郭琳萍;从进化论的进化到科学的进化[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2 邹元江;关于俄国形式主义形式与陌生化问题的再检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王发友;;试论生物学中的反还原论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4 李建会;生命科学为当代哲学提供了什么?——论生物学家ErnstMayr的新哲学[J];大自然探索;1996年03期

5 郑慧子;论人类中心主义的反人类性——以W.H.墨迪的“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郑慧子;生态伦理的性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陈芬;“人类基因组计划”引起的哲学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8 姬志闯,李贵仓,党鸿军;生态伦理: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彰显[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孔冬;管理生态学——理解和研究组织与管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新范式[J];经济与管理;2003年03期

10 文雪,刘剑玲;教育学在什么意义上不是科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D];厦门大学;2004年

4 王姝彦;当代心灵哲学视阈中的意向性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5 阎莉;整体论视域中的科学模型观[D];山西大学;2005年

6 张掌然;问题论[D];武汉大学;2005年

7 戴忠信;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骆秉全;美与和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陆璐;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方千华;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万山;“教育是什么”的辩证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艳;目的论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目的的学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轩玉荣;论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D];河南大学;2006年

4 郭敏;幼儿园教师教学行为的知识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司岩峰;自然内在价值论争的伦理审视[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智广元;翻译型理论还原的不可能性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林玲;论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向:知·情·意·行之统一[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鲁楠;现代法律的道德向度与伦理向度[D];清华大学;2007年

9 张福海;诗本源“道—中”境生于“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时海芳;试论我国体育从“自为”走向“自觉”的发展趋势[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77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1977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8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