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
[Abstract]:In order to test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social education based on picture book o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the research adopts pre-test-post-test and non-equivalent control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91 children in 3 middle classes were selected from an ordinary public kindergarten in Beijing to carry out teaching experiments. Teaching intervention is a series of social educational activitie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dependently around four typical pro-social behaviors by teachers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based on the "Children's Social Education Program relying on Picture Books" provided by the researcher. At the same time supplemented by collective education activities outside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random education, home coop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re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8-week preschool pro-social behavior education carried out by the Social theme Picture Book plays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middle-class children.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of middle-class children is greatly promoted,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different prosocial behaviors of middle-class childre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社会主题绘本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1210027133)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1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晓红;;呼和浩特市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途径的现状及其改进[J];前沿;2013年13期
2 庞丽娟,姜勇,叶子;幼儿社会性品质的结构维度及其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4期
3 金星;韦小满;;培智学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长好,邹泓;依恋研究述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许有云;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林晶晶;;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及其教育方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5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6 辛世敏,郝春东;儿童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综述[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7 赵雷;;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8 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9 王建新,刘兰花,褚会英;不同类型家庭中学生行为问题状况调查[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王雅春;曹华;;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禄小平;;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2 方芳;;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仇新明;;“同伴关系”研究探析[A];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经济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江苏省教育经济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潘轶群;周世斌;;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及自尊的比较研究[A];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文红;;幼儿园早期阅读中的合作性教学策略探究[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7 王景文;;体育课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综述[A];《西部体育研究》2010年第3期(总第119期)[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六珍;企业女性经理人性别角色认同和领导效能感之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坤;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4 沈悦;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柳;沙岗村儿童抚育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7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原雪雯;4~6岁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丹;3~5岁幼儿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文斌;体验性儿童玩具设计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牡娟;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价值感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妮;9-11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韩健萍;博客式家长园地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亚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5年27期
2 江辉;;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06期
3 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4期
4 王健敏;儿童社会性三维结构形成实验研究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2期
5 王美芳,庞维国;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J];心理学动态;1997年04期
6 韦小满,焦青,金星,赵玉兰,宋戈,程文捷,于永思,陈林;弱智学生合作与分享行为的干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11期
7 金星;韦小满;;弱智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云龙;幼儿社会教育实践性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丧失的心理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年13期
2 寇_g,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3 吕哲委;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胡金生,杨丽珠;当前日本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动向[J];心理学探新;2004年04期
5 贾蕾;试析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朱丹,李丹;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7 宋凤宁;黎玉兰;方艳娇;江宏;;青少年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宗爱东;;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赵景欣;申继亮;张文新;;幼儿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10 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郁;;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分析[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秀丽;;两难情境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谦让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寇_g;;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程峗;李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寇_g;;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宏利;张雷;;严厉型父母教养与同伴接受和亲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宋凤宁;;高中生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_g;;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张庆鹏;;建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量维度的思路[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赵璇;周治金;;移情和道德感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庆鹏 黎洁 寇_g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眼中的亲社会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孙卉;家庭因素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陈军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N];汕尾日报;2014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富豪进入慈善榜做秀又何妨[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李荔;李纾:弱者更合作[N];北京科技报;2010年
6 北京师范大学 刘国芳 中央财经大学 辛自强;经济人信念破坏信任[N];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宋平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共情的界定及其测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福兰;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N];光明日报;2012年
9 赵建军;从容走向未来的行为密码[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晓贤;儿童内疚情绪与初级情绪的发展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继波;时间定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彤;虚拟社区中研究生亲社会行为的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金梅;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选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蒋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葛高飞;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家族影响因素的探究与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程,
本文编号:2437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243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