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培养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培养实践研究 出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1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了学校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学校引入非遗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非遗大师和院校教师组成"双导师制"共同进行非遗项目教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三段递进式"非遗教学模式,做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is an urgent problem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takes Suzhou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Tourism and Fina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at the school will bring the cultivation of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in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troduce non-posthumous mast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set up master studios and set up "teaching bases for non-heritage inheritance". Non-posthumous masters and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e up of "double tutors" to carry out the non-legacy project teaching, revise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form the "three-stage progressive" non-legacy teaching mode, and do a good job in the training of the non-posthumous inheritors.
【作者单位】: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分类号】:G712
【正文快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特有资源和文化宝库,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非遗传承人是指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2011年国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西北,怎样来保护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2 舍群力;实施西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3 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4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东人达;重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彭金山;;关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若干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7 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1期
9 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2期
10 ;重点栏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崇林;;新疆库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秉承的原则[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3 方李莉;;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4 王鹤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浅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5 杨永芳;牛璞;;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永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为例[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苏荣葵;;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兴燕;;关于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探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李玉军;冯静;;浅谈抚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我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见习记者 王婧姝;中外学者共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计[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金诺;3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达成《苏州共识》[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记者 水草;我国应设立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张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李晓东;从分类标准观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李晓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观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自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展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云 菲;非物质文化遗产喜获“保护伞”[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吴文科;以人为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2008年
2 董友庆;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3 杨敬石;以知识产权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大海;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D];天津大学;2007年
5 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冯辽沙;从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管理模式[D];西北大学;2008年
7 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08年
8 傅强;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23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42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