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校企合作视域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6 05:38

  本文关键词: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体系 模糊层次分析 粒子群 出处:《职教论坛》2015年2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模式,当前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量分标准。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校企合作视域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意见进行模糊层次分析,应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进行实例验证,所得结果证实了该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Abstract]: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mo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not formed the standard unifie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attern under the technical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quality appraisal system and the quantity division standard. This paper us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onstruct the technical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quality appraisal index system under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field of view.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lgorithm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xpert opinion. Finally, an example is given to verify 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平台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编号:51309239),主持人:包兴先
【分类号】:G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敬鸿彬;鲜耀;;校企合作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年09期

2 蔡倩;;全要素参与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年29期

3 李立礼;王强;;基于PSO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16期

4 刘鹏超;张喜刚;;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科研实验室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0期

5 金彦龙;杨皎平;李庆满;;建立“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 培养适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念东;邹丽云;;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教学型实验室评估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2 刘江波;李杰然;李亮;;基于ZMNL的K分布海杂波仿真[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1年03期

3 宫恩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8期

4 余桂东;伍代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大学文科生数学感知程度评价的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龙昶;刘静波;贺进;;根植行业 融合发展 培养基层法律职业人才[J];华章;2013年31期

6 龙昶;贺志明;;根植行业 融合发展 培养高素质基层法律职业人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深化校局(狱)合作机制改革研究[J];警官文苑;2013年03期

7 安燕;龙昶;贺志明;;校局合作 培养高素质基层法律职业人才——以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8 应佐萍;吴志华;叶剑锋;;校企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年29期

9 唐伟;;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档案信息服务综合评价[J];科技档案;2015年01期

10 张晶;;在校企协同合作下环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荣;机载低频窄带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郑习龙;高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燕山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渭昌;现代教育评价探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05期

2 袁书卿,张葛祥;基于改进遗传量子算法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J];电讯技术;2003年05期

3 闫朝鼎;赵善庆;;科学设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职责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年07期

4 刘晓峰;陈通;;PSO算法的收敛性及参数选择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09期

5 殷焕召;刘宏菊;贺红旭;杨卫;;风险评价模式在管道施工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10年Z1期

6 蔡敏;;美国“基于表现的教师评价”探析——以密苏里州为例[J];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7 周飞红;刘辉;廖子贞;;基于神经网络的FIR多阻带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及应用[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8年02期

8 杨俊明;刘艳斌;林尧;;群组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电梯控制柜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起重运输机械;2010年06期

9 何小河;;基于窗函数的FIR滤波器的设计[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秦昌明;;巩固实验室评估成果 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4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5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8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9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14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514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9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