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新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改革
本文选题:职业技术 切入点:技术哲学 出处:《职教论坛》2015年2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技术哲学新视野包括技术的本质论、发展论与周期论等新观点,从这些观点透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则需要从职业人的技术理性培养、技术选择的可行性及技术教育的前瞻性等维度,全方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Abstract]:The new vision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cludes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y of cycle. The feasibility of technical choice and the foresight of technic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ll direction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技术风险伦理学前沿问题追踪研究”(编号:14CZX059),主持人:牛俊美 南京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研课题“文化产业背景下高职文化强校建设研究”(编号:NJCC-2015-ZD-05),主持人:陈霞
【分类号】:G71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明国;;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之“道”——《远德玉技术论研究文集》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巨乃岐;关于技术理性的几点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邹成效;略论自然的技术后果[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苗瀚予;;论科技异化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警示[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4 盛国荣;;技术与控制:一个技术时代难以回避的问题[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黄欣荣,王英;陈昌曙与中国技术哲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盛国荣,陈凡,韩英莉;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累积效应[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孙雷,王秋菊;高技术特征解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邢怀滨;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探索与政策含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包国光;;技术发明的需求动力和一般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盛国荣;;试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三者关系的历史演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郑少东;;循环经济与绿色技术创新[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兆友;;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刘明;;关于国企改革与技术创新路径变迁的思考——从技术的社会形成(SST)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王京;;过程论视野中的产业技术风险[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曾鹰;乔瑞金;;技术的文化解释学:对人类“自身”一种新的理解[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杨明;;现代性、技术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回归——论现代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式[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2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雷井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梁海;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技术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西南大学;2011年
9 方鸿志;技术教育的历史与逻辑探析[D];东北大学;2009年
10 卢锡超;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重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晓锦;从技术理性到理性技术的嬗变[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尹晶;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志勇;欠发达地区产业技术承接与创新的互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秦艳艳;技术预见何以可能[D];复旦大学;2011年
7 南亦秋;技术的“雅努斯”—斯蒂格勒的技术现象学初探[D];复旦大学;2011年
8 闵亮;艺术生产中的技术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乔丽娜;基于生产力理论的“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新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袁劭飞;进化论视野中的技术进化机制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长松,陈凡;走向多元化的俄罗斯技术哲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肖小云 ,田木;精心结撰的精品力作——评《技术哲学》一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大椿;;关于技术哲学的两个传统[J];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4 万仁松;;两种技术哲学划分的困境与反思[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0期
5 易显飞;;论两种技术哲学融合的可能进路[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林慧岳;丁雪;;技术哲学从经验转向到文化转向的发展及其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7 洪啸涛;开展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研究[J];江淮论坛;1985年04期
8 舒英;;边缘学科中的认识科学与技术哲学[J];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02期
9 洪啸o,
本文编号:1575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575618.html